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载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任务。学生走向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息息相关。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数模式相似,传统管理方式占主导地化突出
很多教师都认同近几年入学的高职院校学生,个性非常突出,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课业成绩、奖助学金已不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更无法作为束缚他们的条件。他们做事我行我素,甚至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根本不是其主要工作,而是热衷于拓展自己的“事业”,用多种方式逃避上课点名和晚上归寝的时间限制,有些甚至利用高科技和钱财去“雇佣”他人代劳点名和课程作业。
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而得的成果,是一代代高职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正是这种适应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学生思想状态的逐渐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仍体现出诸多问题。
当下高职院校中,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较多,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这间接反映了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的弊端,教育制度因循守旧。有些高职院校办学形式单一,管理粗泛,教师、学工、教学、后勤等管理制度职责分工不明确,各部门协调性差。这同样会导致同一项工作要向多个部门汇报,甚至要求不一,时间截止日期不一,常常让管理人员因做了很多重复性工作而感到疲惫,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还会使人消极怠工,疲于应付。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批次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基础知识方面相对薄弱,这导致学生学习新知识较为困难,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压力,日常教育管理不能有效展开。而且由于入学渠道多种多样,各个省份情况不同,专业录取条件不一,这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另外,有些省份的考生会存在某科目未曾涉足,大学课业跟进困难,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兴趣,导致恶性循环。
高职院校由于人力资源分配不足,许多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为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既要完成大量的授课任务,参加教研组活动,还要进行培训、撰写论文或书稿,为职称的晋升做准备。在完成以上工作量的基础上,又要同时兼顾班主任的工作,可以说精力十分有限,能分配给学生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无暇顾及。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每个班主任担任专职辅导员的角色,其区别在于辅导员带的班数多于班主任所带班数。但是从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看,几乎没有差别,所做的工作量的类别是一样的,只是总量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专任教师就显得尤为乏力,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解决策略
通过分析当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针对目前其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以下解决策略,旨在科学有效的进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较多,但出现交叉工作内容的部门也较多。一旦下发通知,管理人员经常同时接到多个部门同样的任务。而有些问题一旦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