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读书笔记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白觉或不白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奇迹》读书笔记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白觉或不白觉地威胁孩子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以恐惧为基础的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爰。
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首要动机如果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之后的一生将毫无作为
只有发白内心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一个人的行为,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如果你作业完成得好,就能得到你一直想要的那个玩具作为奖赏——或者是小红花之类的,这种奖励方法我相信或多或少被家长和老师当作一种极有成效的方法运用过,他们已经忘了,其实学到的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当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很多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和喜欢的老师而做出符合规范与期望的行为,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专业,为了父母或老师而努力表现。
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错的。
这和之前两个阶段一样,行为动机不是出于行为本身,不是出于白己内心需求,完全背离了初衷。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大多数的老师会制定班规之类的规则供学生遵守。
但学生很可能最终会因为规则要他这么做而这么做,只是简单的为了遵守规则而遵守,而不是因为真正的内心愿望所驱使。
而且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比如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
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试着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会变得更善解人意,更体贴人。
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人随意插队破坏秩序,也没有人在半夜三更吵闹不休,扰人清梦。
这是一个很难企及的阶段,但我们还可以在此阶段上做得更好。
第六阶段:我有白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
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
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白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雷夫老师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
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
如约翰诺斯的杰作一一〈〈独白和解》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
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
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
奇迹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