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 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通过土壤标本或当地资料,了解某 结合相关资料,说明区域内气候、
地土壤颜色、质地、层次等特征 区域I综合 植被等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水平1) —)
成土母质
(2) 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赤红壤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图中信息
H富铝土的形成过窿H与热量、水分有关H气候) q坐标图中热量、水分变化卜一[湿热气候H砖红壤)
【解析】(1)选B, (2)选Bo第(1)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 铝土最主要的成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 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 的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2)题,湿 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 含量较低;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 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低。
宙屈【补偿训练】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 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 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 % 0 2 4 6 8 10
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生物
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解析】(1)选A, (2)选Bo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 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 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 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 旱层最薄,因此图1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 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 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草原土壤有机质一般高于森林,对应图2中的II。
能力二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坡度影响土壤(及成土母质)的厚度
【特别提醒】土壤的形成并非受单一要素影响,而是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 的结果。
【情境探究】
黑土在我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 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下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 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
耕作层
犁底层
【探究】
(1) 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 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 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2) 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提示:“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 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
【典题训练】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不同海 拔典型的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 北部,以黄岗山为主峰,海拔2 158米,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 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等不同植被类型。下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有机碳含 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 295m
国 1 790m
H 760m
昌 2 130m
0~10 1420 20-30 30-40
土层深度/cm
国 I 410m
武夷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