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二十八页。
概述
雷击形成原理
容易发生雷击的情况
雷击发生条件
雷击对飞机危害
飞机防雷击设计
雷击后检查工作
雷击/静电事件报告表
第二页,共二十八页。
1雷击形成原理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形成原第一页,共二十八页。
概述
雷击形成原理
容易发生雷击的情况
雷击发生条件
雷击对飞机危害
飞机防雷击设计
雷击后检查工作
雷击/静电事件报告表
第二页,共二十八页。
1雷击形成原理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形成原理
形成原理: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闪电和雷鸣。 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
雷击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
直接雷击:雷击直接击在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称之为直接雷击。
感应雷击: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效应和电磁感应,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
壮观的雷击照片
第五页,共二十八页。
几个雷电数字
闪电的常识
1)闪电的平均电流:30,000A (目前记录的最大值:300,000A)
2)闪电中心的空气温度:摄氏3000度至二万度
90%以上的闪电是云层对云层放电过程
3)云层对地面的闪电次数:每秒种100次(全球范围)
4)闪电的强度可达 十亿伏
5)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有千万瓦级(相当于一个小型核电 站的输出功率)
6)地球所带的电荷高达五十万库仑以上,整个地球表面所含的
电荷均是负电荷
7)通道路径直径甚微,只有几平方厘米到几十平方厘米
8)雷击时间仅有百分之几秒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
2容易发生电击的情况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
容易发生电击的情况
在雷暴活动区飞行飞机容易遭到电击
两块对流云之间穿行也容易遭到电击。
根据实验飞行结果,在雷暴消散阶段早期比雷暴旺盛期更容易遭到电击。(例如1965年8月3日美国空军F—100飞机执行科研任务,三次穿越一减弱的雷暴,三次遭到电击。 )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
3较易出现电击的条件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较易出现电击的条件
96%的电击出现在7600米以下
88%发生在降水期间
84%发生在云中
81%发生在湍流区
68%发生在飞机上升、下降或正在下滑着陆阶段
第十页,共二十八页。
4雷击对飞机的危害
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对飞机的危害
飞机一旦遭到雷击,机翼、尾翼、机身等处可能被强电流烧出一些洞或凹形斑点;结构不牢的部位、空速管等损坏
闪电电流进入机内,造成设备及电源损坏;甚至危及机组和乘客安全;
电击引起的瞬间电磁场,对仪表、通讯、导航及着陆系统造成干扰或中断,对微电子数控系统影响更大。
如果油箱被闪电击中或正在空中加油时遭到电击,有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对飞机的危害
2007年10月28日首都机场飞往昆明的国航CA4174次航班起飞后不久遭到雷击,经查飞机前端雷达罩被雷击出一个50cm×50cm的洞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对飞机的危害
2007年8月8日,B6205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遭雷击。飞机落地后,经检查发现左升降舵后缘、左发尾喷口、左侧机身等10多处雷击点。
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雷击对飞机的危害
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飞机雷电附着区域
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
飞机雷电附着区域
上图确定整机各主要部位受到雷电附着的可能性和附着点分布,并划分定义出整机的雷电附着分区。根据附着点的分布和初始附着区域,将飞机的表面划分为3 个区域:
区域1:初始雷击放电附着在它上面的可能性很大的飞机表面,称为初始附着区域;
区域2:雷击放电被气流从区域1的初始附着点吹过来在它上面扫掠通过的可能性很大的飞机表面,亦称扫掠冲击区域;
区域3: 除了区域1 和区域2 以外的所有飞机表面。在此区域雷击附着的可能性很小,但它可能传递很大的雷电流。
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飞机雷电附着区域
Zone 1A: 是指该子区域内雷击产生电弧的可能性较低,比如雷达罩的静电带或发动机吊舱的边缘、皮托管附近;
Zone 1B: 产生电弧的可能性较高,比如大翼、水平安定面、翼尖等及其后缘;
Zone 2A: 由于“扫掠冲击”而产生电弧的可能性较低,比如发动机后部,整个机身表面、机翼表面的弦中点附近区域等;
Zone 2B: 由于“扫掠冲击”而产生电弧的可能性较高,比如区域 2A 的机翼后缘。
第
换季雷击培训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