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拥有独到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断手段的传统医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人,即欺压,压服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分控制。38.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相侮”的观点,首见于《内经》。侮,欺凌、侮辱之意。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控制,即反克,又称“反侮”。39.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惹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分控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定导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迫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40.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41.母病及子:是指病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42.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病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变,后有母脏的病变。43.微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轻浅,故名微邪。44.贼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不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重,故名贼邪。45.滋水涵木: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合用于肾阴损失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46.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合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47.培土生金法:是健性情以补肺气的一种治法。合用于性情虚而致肺气虚,或肺气虚之证。48.金水相生法:是滋润肺肾之阴的一种治法。即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合用于肺肾阴虚之证。49.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联合的一种治法。合用于肝旺脾虚证。50.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合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证。51.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合用于怒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之证。52.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联合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合用于心肾不交之证。53.藏象:“藏象”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54.藏象学说:经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察看,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55.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6.奇恒之府: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的府,称为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57.形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拥有一定形态构造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狭义的形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构造。58.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目、舌、口、鼻、耳称为五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窍,有孔窍、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窗口。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并称。59.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60.九窍:又称“九宫”。指七窍加前后二阴。6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62.心主神志:即心藏神。是指心拥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63.心包:又满意包络。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64.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互换的功能。65.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全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即肺经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66.肺朝百脉:朝,有汇聚或朝向的意思。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互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经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67.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一词出自《素问·经脉别论》。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68.肺主治节:“肺主治节”一词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对全身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69.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盖物。由于肺在人体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