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
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
摘要:苏辙汪洋澹泊之文为中国散文史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其散传是他散文创作中最重要的记人艺术。其叙事艺术之独特,分别 通过“以少总多”、“同人异传”以及“梦异迭出”等方式展现人物 于其中,值得细,
公老于世,
遇物斯应,
六尺
人亦
兹亦
湛然
言厉。卒然相逢, 之孤。公之事君,道大言深。
弗知。虽罔克用,亦罔克疑。
其概。公性静深,灼见安危。
纯一。"[5]
此文囊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传主坦然不羁的性格、精深粹密 的思维、艰苦求学的毅力、礼义皆有的品质、湛然纯一的心性等等, 都在这一篇散传中展现出来,可谓“文以辨洁为能,不能繁缠为巧”。
这样的手法在苏辙其他的散传作品中亦表现得十分明显,如《逍 遥聪禅师塔碑》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信息量,但是苏辙在写作方式上 却是笔笔点出而又点到为止,忽隐忽现,看似散而不散。
苏辙散传所依据的材料都是历史事实,传主的生平不可以被改动, 要表现人物个性就要比虚构小说有困难,而苏辙“万取一收”,其“以 少总多”的叙事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同人异传,各出新意
一般而言,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通常采用一人一传,并会形成自己 独特的刻画方法,从而完成丰满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史记》 中为了构建完整的人物形象,独创了 “互见法”;韩愈旁出新意,写 作《毛颖传》,将毛笔拟人化,其想法新颖独特,让人叹为观止。此 外,韩愈的散传作品大都是碑志文,可是人物性格展示却相对丰富, 形成“素描式”的写人手法,如其脍炙人口的作品《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的惯用手法是“借题发挥”,使得人物性格更显真实,如临其 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都是经典之作。与 司马迁、韩柳一样,苏辙在建构完满人物形象上,也有自己的独创。 在苏辙49篇散传作品当中,并非是一人一传,更多时候是同一传主 出现在不同的文体中,苏辙借用这样一种写人手法,达到呈现人物的 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完整性的目的,可谓“相同传主,独具匠心”。
苏轼是苏辙笔下重要的传主形象,他在苏辙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辙曾回忆:“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 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5]苏辙将爱兄写进自己的散 传作品中,最集中见于《祭亡兄端明文》、《再祭亡兄端明文》、《亡兄 子瞻端明墓志铭》。虽然三篇散传作品都是写兄弟苏轼,但是叙述角 度却互不抄袭,各出新意。在《祭亡兄端明文》中,苏辙首先对与兄 轼之间从小的感情经历进行了回忆;接下来讲述了苏轼坎坷的一生; 第三部分介绍了苏轼的个人魅力,包括文章名动名士,品性正直可谓 “义动蛮夸百”,品行之贤可比圣人孔子,文字简短不足百字,但是却 将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出来。相比之下,《再祭亡兄端明文》的层次就 略显简洁。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兄弟手足之情,第二部 分对苏轼的人生进行了回忆,可以视为对《祭亡兄端明文》的升华。 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采用详写,并且苏辙没有完全拘泥于文体 束缚,他将应用性很强的碑志文加入了主观情感,大胆采用记言方式, 彰显了浓厚的文学性。其内容丰富,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对苏轼进行全 面介绍,分别涉及苏轼的文采,其政见的果断性,体恤人民的民本思 想,外交手段的灵活性,礼贤下士的个人气质,整饬军队的威严性,
苏辙散传叙事艺术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