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手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水手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手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到了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 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老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探讨和沟通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化探究,感悟当时状况的紧急。让学生出办法,想方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方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紧急关头坚决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当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水手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环境。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 结合人物分析,领悟作者的创作目的及小说的主旨。
4、 走进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志向世界,体会人性美。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阅读理解水平较低,可实行边引导边学习的方法。
3重点难点
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美丽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4教学过程 (0) 教学目标
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环境。
评论(0) 学时重点
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评论(0) 学时难点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环境。
教学活动 活动1梳理情节结构
一、 导入:
二、 作家作品简介:
1、 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探讨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起先发表作品, 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与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探讨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建了一种描写特别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家乡人民怀有无限的怜悯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美丽清爽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和善,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志向,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边城》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纯朴和善,辛苦摆渡,热忱助人。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纯洁的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今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爱上漂亮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爱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劳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或许恒久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
三、 解题:
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宁静、闭塞。而沈从文是这样说明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
水手一等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