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14-11-1 阿拉伯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号: 20113015800 姓名: 指导教师: 11 1 引言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阿拉伯文化是比较晚出的一种文化体系。它以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阿拉伯语作为书写和传播工具。阿拉伯文化发轫于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阿拉伯人的征服,哈里发国家的统治, 民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语的流行,构成了阿拉伯文化演进的深层背景。阿拔斯朝( 750 年— 1250 年)早期, 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这一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形态是由三种文化汇合而成:阿拉伯人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因而它兼具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农业社会的文化风貌。 2 阿拉伯文化的成因 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塞姆族人所创造的三大一神教中,最具有个性,最有东方特色的宗教。伊斯兰教用自己的宗教信条、清规戒律,严厉的考验,把游牧的阿拉伯人结成整体,即使远徙他乡,也不易被人同化;另方面通过它,使征服与被征服者获得共同信仰与一致的语言。阿拉伯人完成“圣战”征服过程,是凭着阿拉伯骑兵的“安拉之剑”和真主的《古兰经》来完成的。阿拉伯统治者对被征服者的基本政策是,改宗伊斯兰教者,一般可以保持原有经济利益,甚至仍保有原来的地方行政官员的地位。普通居民则可以减免税收,不征人丁税,这使它在军事胜利的同时,迅速实现印度北部、中亚、西亚、北非、西南欧等地伊斯兰化。成批居民不光因为伊斯兰教适合于他们的需要,更出之于经济利益,抛弃原有信仰而饭依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教后,规定只能用阿拉伯语传教。穆罕默德后,第一任继承人艾卜· 伯克尔下令编纂古兰经,《古兰经》用典范的阿拉伯文书写。凡伊斯兰教信徒必须以阿拉伯语诵读经文。在很长历史时期,伊斯兰一面狂热传教,一面却严禁把《古兰经》翻译为其它文字, 传播《古兰经》只能是“定本”的手抄本。直到 1143 年才出现由法国墓督教僧侣翻译的拉丁文《古兰经》译本。《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诵读它不仅要符合规矩, 而且要动听,它是阿拉伯语文的好读本,好教科书。清真寺把训练读诵经文当作重要业务活动,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 2 公元七世纪前,阿拉伯语仅在阿拉伯半岛,人数极有限的游牧民中使用,到阿拨斯朝,阿拉伯语变为“官话”和知识分子的语言,阿拔斯朝末期,在一定范围内,它还成为“普通话”了,现在,阿拉伯语在世界约占十分之一地区流行, 仅西亚和北部非洲国家,使用阿拉伯语的人,约达一亿二千万似上,阿拉伯语文的普及,是阿拉伯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前提。 帝国及行省生产发达, 经济繁荣, 交通便利, 政治相对稳定这是产生阿拉伯文化的物质基础。委马亚王朝,尤其是阿拨斯王朝统治的最初一个世纪,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哈里发及有些省政府对生产发展较为重视,社会经济有了大发展,他们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在两河流域开凿新运河,修复旧运河,排除积水,增加耕地,帝国境内有四处获得“地上天堂”的美名,这四处是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两河流域南部,波斯湾东部沿岸,大马士革近郊。这些地方农业兴旺,物产丰饶。在西班牙,阿拉伯人把西亚的耕作方法传入,开凿运河,栽培粮食和经济作物。阿拉伯手

阿拉伯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63229029
  • 文件大小64 KB
  • 时间2017-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