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
张立壬行,美籍华人,现居北京,职业投资人、作家,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张东晓的妻子。
二十多年来,养育了两个孩子的张立壬行既是中国教育的亲历者,也在儿女的 成长过程中近距离观察过美式教育。2011年夏天回国定参观时,遇到的一位男生。
”那时,我们一家人为了帮儿子参考如何选择大学,一起去耶鲁参观,接待 我们的大学生令我们印象深刻。”好奇的张立壬行与这位男生闲聊,了解他是如何 被耶鲁录取的。这位男生告诉她,自己在其他方面并不突出,主要是在申请时讲 述了在中学阶段成功减重的经历,这段经历打动了录取委员会的老师们。
”也就是说,美国名校的录取,标准考试的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学校还 会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更注重学生的特质。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写 文章阐述学校为什么要录取你,你是怎样在芸芸众生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自己, 你能给学校或社区带来什么等等,”张立玲回忆道,”减重的经历实际上反映出 这位男生的一些宝贵品质,例如决心、耐力、持久精神等。然而很遗憾,我国对 学生的考察标准中是看不到这些的。”
关于中美教育的第二个不同点,张立玲用两个词来概括:” 重若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她认为,这一点在塑造孩子人格和价值观的过程 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她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 育往往感觉是如临大敌、小心翼翼。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受到一 些陈旧的、不科学的观念的影响,因此设立了许多的条条框框,有很多的’不许、 不可以’,例如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摔跤等等,所以很多东西都不让孩 子去尝试”。
张立照拿隐形眼镜举例:”很多中国父母认为,隐形眼镜会伤害眼睛,即便 有诸多好处,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尝试。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观念,世界 上就不可能出现隐形眼镜了。”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下,家长不希望出哪怕是 一点点的差错或意外,孩子也会感到很大压力,久而久之,会变得唯唯诺诺、谨 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挑战权威”。
在张立照的观察和思考中,关于教育,家长们的态度与孩子的视角是”一体 两面”的,不可截然划分。也许因为在国内试错的成本太高,中国家长对孩子的 人生往往太过重视、太过操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路扶持下去。
”当然,我也理解国内的家长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但是这种’举轻若 重’的态度会给孩子压力,也容易让孩子把简单问题给复杂化。在我看来,还是 不应该对孩子过分呵护,不能’含在嘴里怕化了’,要允许孩子犯点错误、走点
弯路,让孩子去体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乐观豁达的性格,未来遇 到人生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张立照补充道。
而美国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为,"have fun (享受快乐)”是最重 要的部分,”nothing is impossible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乐观精神贯穿始 终。由于没有很强的得失心,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和规划自己的人 生,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日后平平凡凡、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现实。
张立壬行至今仍记得一位美国教授朋友轻描淡写地告诉她,他的一对聪明、漂 亮的儿女在高中时就双双退学了,在社会上游荡。他没有忧心忡忡,更没有痛心 疾首,平静得像是
中美教育的异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