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会党朋党 朋党·政党·革命党
党,是现代中国政治术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词。党字的历史悠久,但今天人们几乎言不离口的党字,和古代的党字内容大不相似。古代作为术语的党,核心是指朋党,目前天的党,则指政党或有别于一般政党的革命党。政党会党朋党 朋党·政党·革命党
党,是现代中国政治术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词。党字的历史悠久,但今天人们几乎言不离口的党字,和古代的党字内容大不相似。古代作为术语的党,核心是指朋党,目前天的党,则指政党或有别于一般政党的革命党。党字内涵的变化,正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党字何时浮现难以拟定。汉代的《说文解字》解释党字本义是不鲜明,这大概是最原始的理解,和后来的原义似乎没有多少联系,其间的变化有待考证,但至少在商周时期,党已经成为地区或血缘关系形成的集体或团队的代称。当时500家为一党,是类似后来的村那样的基层单位。由于先民聚族而居,因此父兄宗族又称乡党。那时的人们出生即入党,不能自愿加入,也不能自愿退出,无需简介人,也不用交费,但是却有义务和权利的束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于利害相通,因此同党之内有互相庇徇的义务和习惯,近似于互相包庇。孔夫子曾经倡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合乎法治社会的行为规范,但在当时,却一定是孔夫子一党的模范行为。这样徇私情的党,想必坚决主张党同伐异—同党相庇护,异党相攻伐。这自然会导致人们形成党附的观念,结成团伙,以便谋求保护。可见党字本意带有偏私的成分。这样徇私的党一定导致枉法,带来社会的不安定,自然也使正直之士忧心仲仲。远古的知识分子宣传“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这只是抱负主义,现实的社会始终是有偏有党,并且愈演愈烈。
随着社会发展,人际交往逐渐扩大范畴、增长频度,在地区、血缘形成的党之外,人们又有新的分化组合,其中同一师门的同窗称为朋,志同道合者称为友。正犹如党相庇同样,同一门派的朋也讲究互相庇护,称为朋比。朋比和党附,是人际关系复杂化,互相斗争越来越多的必然成果。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政治中自然会有更剧烈的体现,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就浮现了朋党一词。这阐明政治斗争中已经广泛浮现了成型的派别团队。
朋和党两个概念各自独立的时候,并不大含贬意。这大概是由于朋或党的活动范畴核心是老百姓的平常劳作和生活,虽然有朋比,有党附,有徇私枉法,有党同伐异,不一定讲求全社会统一的公道,但人人有分,习惯成自然,并不特别为人们所厌恶。可是朋和党合二为一成为朋党后来,却自浮现之初就完全是贬意,并且有恶谥的味道。由于不管什么人,一旦被戴上朋党的帽子,就成为君王侧目的宗派主义分子,很有杀头的危险。
据说“孔夫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并且她坚持觉得乡党内部可以徇私情互相包庇,但在政治斗争中,她却反对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主张“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颇有温吞水和老好人的味道。这种不党主义虽然和实际的政治斗争状况大相径庭,却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理论。理论上的不党和事实上的不能不党,是老式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政治斗争必然形成派别,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免的政治规律。同一派别结成团队或团伙,固然可以比较容易地制胜一盘散沙的政敌,有助于履行自己的政策和方略,因此不仅政策和方略是党的生命,并且党也是政策和方略的生命。但是这种派别
政党会党朋党 朋党·政党·革命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