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保健操培训讲稿
第一讲 眼保健操的原理
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按摩原理,采用眼部推拿、按摩穴位等手法,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皮肤、肌肉,增强眼部血液循环,调和眼睛气血,起到眼保健操培训讲稿
第一讲 眼保健操的原理
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按摩原理,采用眼部推拿、按摩穴位等手法,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皮肤、肌肉,增强眼部血液循环,调和眼睛气血,起到放松眼肌痉挛,调和疲劳,增进视力的作用。
眼保健操对视力正常的青少年学生有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作用;对已经近视的学生能够起到延缓近视加深的作用。
1、注意个人卫生
一是尽量保持手的清洁,注意手指不接触眼球,防止灰尘和细菌进入眼睛引起感染。
二是常剪指甲,防止因指甲太长划破脸部皮肤或不小心戳到眼睛。
2、找准穴位
眼保健操选用的穴位包括攒竹、鱼腰、丝竹空、睛明、四白、太阳、风驰等。经常按摩指压这些穴位,对解除眼部疲劳,治疗调节性近视,防止近视加深都有一定的效果。
3、手法准确
做到力度适中,速度均匀,幅度适当,以感到按揉的穴位处有酸账感为好,注意做操时不要用指尖部分,而是用手指的螺纹面。
4、最好闭眼做
中医理论认为闭眼能够养心养神,在做眼保健操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放松。睁眼做眼保健操,视觉容易受到干扰,分散注意力,降低准确度和效果。
第二讲 眼保健操注意事项
全国第1套眼保健操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主任刘世铭自创,当时有8节。1972年,眼科专家进行简化并做部分改动。改编后由上海市眼病防治所编排,1982年由教育部等10部委向全国推广,延续至今。 旧版的眼保健操一共分4节,分别是“揉天应穴”、“挤按睛明穴”、“揉四白穴”和“按太阳穴,轮刮眼眶”。新版眼保健操增加2节,共有6节,新增了第五节“按揉风池穴”和第六节“揉捏耳垂脚趾抓地”。风池穴的位置在颈后,按揉动作要求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用两指的螺纹面按揉风池穴。第六节“揉捏耳垂脚趾抓地”要求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螺纹面,捏住耳垂的正中,伴随节拍揉捏穴位,同时双脚全部脚趾有节奏地做抓地运动。 另外,新版的前四节也与旧版有所不同。新版第一节名为“按揉攒竹穴”,而不是过去的“揉天应穴”,专家认为,攒竹穴位于天应穴上方,对眼睛的刺激作用更大点。第二节名为“按压晴明穴”,不再是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在穴位上来回揉动,而是用双手的食指在两侧
第三讲 新旧版眼保健操的对比
穴位上按压,这样可令两侧力道保持均衡;第三节改名为“按揉四白穴”,动作基本不变;第四节名为“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不再是过去的轮刮眼眶,这是因为上眼眶穴位较多,按压可调节眼部气血,下眼眶的穴位不容易刮到,故取消。 新版眼保健操中的揉风池穴、捏耳垂、脚趾抓地等动作,似乎与眼睛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它们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专家认为,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等,揉风池穴的动作,能起到缓解眼睛疲劳和明目的作用;而耳垂的神经连着眼睛,捏耳垂也可以达到刺激眼睛的目的。而脚底是多种经络的起源点,通过做脚趾抓地的动作,也可以刺激到眼睛,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今年5—7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在石景山区300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试用追踪和效果评估。通过新、老眼保健操操作前后视力、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眼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情况的追踪比较,专家发现:新版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力、缓解眼部疲劳效果明显,各项指标优于旧版眼保健操
由此可见,新版眼保健操比旧版眼保健操更科学、更有效。
第四讲 眼保健操的分解讲解示范
准备: 轻闭双眼 身体坐正 双腿自然放松 双手自然搭在腿上 放
松肩部 放松面部肌肉
深呼吸 吸气——呼气 吸气——呼气
第一节 按揉攒竹穴
攒竹穴位于眼眶上缘的双眉头凹陷处。
用双手大拇指的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并拢、放松、弯曲,指尖抵在前额上。听到口令后,伴随着音乐节拍。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有节奏的按揉穴位,每拍按揉一圈,做四个八拍。每揉一圈的过程中,稍加用力按压,按揉的力度既不要太重,也不要太轻。以穴位处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第二节 按压睛明穴
睛明穴位于鼻骨两旁,近内眼角处。
用双手食指螺纹面轻按在两侧穴位上
眼保健操培训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