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朱志尧兄弟家族百年纪实许洪新从杨浦大桥到南浦大桥, 黄浦江河道呈 S 形曲折, 江岸南边凸出的端点,上海人称董家渡。董家渡之名最早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溯其渊源, 还须上推二百八十年。那是 1523 年( 明嘉靖二年), 上海知县郑洛书在这儿设了一处义渡, 名为北仓渡, 为当时黄浦江八长渡之一。后来一位姓董的浦东人, 置了条可坐二十余人的大船来回摆渡,这便有了董家渡之名。一条石板大道,将渡口与稍晚些修筑的上海县城小南门连了起来, 渐渐地就成了沟通黄浦两岸的一大要津。就在这儿, 自晚清到民国初年, 崛起了几个在上海滩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家族,有朱姓、沈姓、陆姓等等,又都冠以“董家渡”三字, 便使这个地名更加响亮。这些家族中, 以出身沙船世家的实业家朱志尧( 1863~1955 年)、朱季琳( 1874~1952 年)兄弟家族最为著名。一支疲惫的船队 1861 年( 咸丰十一年)3、4 月间, 正是太平军第一次攻打上海的次年, 战争硝烟刚散, 就在天主教的复活节后第三、四天, 一支由大小 8 条船只组成的船队, 靠上了董家渡码头, 下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二三百人, 一张张疲惫的脸上, 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除了少量的家什, 从船上几乎没有卸下多少东西。这是一些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又为什么来到这儿? 这群人一共有朱、沈、陆、周、潘、姚、秦七个姓,就在复活节那天, 他们离开了居住了一百多年的故宅——淀山湖边的一个名叫诸巷的小镇(今属青浦商榻) 。迁移的原因是太平军东征引起的上海周边战乱。特别是上年 8 月西撤太平军在诸巷一带的那场突围战,混战中乱军对诸巷的劫掠, 使七大家族下了迁移的最后决心, 便在董家渡教堂环周购下了宅地, 年底起各家都派人先来营建新宅。迁移途中, 他们蒙受了无数的惊吓和极大的损失,出发时共有 27 条船, 19 条被乱军和土匪劫走, 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和稍有价值的东西也被洗劫一空,还有 10 多个人丧失了性命。好在大部分财物早已陆续转移到了新居, 因此, 除了精神上受到惊吓外, 财富损失尚没有伤筋动骨。若问为什么选择董家渡为他们的定居地点, 那完全是他们营生、信仰和董家渡的特点所决定的。自嘉庆年间起,当时上海的主要经济支柱沙船运输的驳运码头已从原先的十六铺,向南渐渐延伸到了董家渡。随着董家渡天主堂落成, 一些天主教徒,特别是船民与渔民教徒便大多云集于此,使董家渡成为他们经济活动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这七个家族都是业沙船运输的, 又都是天主教徒, 便很自然地将这儿作为迁移安居之所。董家渡天主堂, 又名圣方济· 沙勿略堂, 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天主教堂,足可容 2000 人做弥撤。说起这座教堂, 还有一段来历, 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始于明末, 164 0 年(崇祯十三年) ,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购下城内原潘家的世春堂旧址, 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天主堂, 名敬一堂。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禁止天主教, 1731 年( 雍正八年) 敬一堂被没收。 1845 年(道光二十五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承认了天主教会传教权。次年, 法国传教士梅德尔便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 称法军即将来沪, 恫吓上海道宫慕久, 索讨敬一堂。因该堂已改建为关帝庙, 宫慕久便将董家渡濒江的一块 15 亩大小的土地作为了补偿。该堂始建于 1847 年, 185 3 年建成。一百五十多年中, 因黄浦江岸线向江中推进, 今天的教堂早已远离了江岸, 但那时是临江而立的, 在很远的江面上就可望见教堂顶上的十字架。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 由西班牙艺术家、耶稣会辅理修士范廷佐设计, 主立面下部 4 对爱奥尼式壁柱,中部一对钟塔和旋涡式女儿墙,还有顶端三角形式山花, 都表现了浓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巴洛克风格, 加上门侧和壁上的楹联以及大方砖地坪, 反映了早期天主堂建筑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征。堂内 4 根各一米见方的大承重砖柱, 宛如擎天巨手托住了简洁平滑、略呈弧形的堂顶, 气势相当雄伟。当时是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 也就是江南教区的传教中心, 原在诸巷一带主持教务的传教士就是从这儿派出的。所以, 早就是这些家族心目中的圣地。既是信仰圣地, 又是业沙船的水陆码头, 七大家族自然视这儿为理想的定居处了。朱朴斋发了自诸巷迁来董家渡的朱家共有三房,都是第三代朱洪昇的后人, 各自分宅居住。后来, 就以老屋墙体的颜色和居住地, 分称黑墙头、白墙头和梅家弄。黑墙头家长是第六代朱朴斋( 1828~1890 年), 白墙头是他的堂兄弟朱厚斋, 梅家弄是远房的再从兄弟朱万茂、朱万顺,三房都经营沙船,故又被合称为董家渡沙船朱家。董家渡沙船朱家原有《江苏青浦朱氏金家庄支宗谱》, 可惜已佚失于“文化大革命”中。据幸存的一些摘录, 董家渡朱氏出自“沛国朱氏”。其实,朱姓郡望,

董家渡黑墙头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jy0415
  • 文件大小127 KB
  • 时间201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