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养生经] 养生经
一、老子的“自然”养生经 老子是我国春
[古代名人养生经] 养生经
一、老子的“自然”养生经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闻名代表人物。他在《道德经》一书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那么是最无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那么。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要想体魄康健,必需法那么天地,随从阴阳,分别四时,这样才能健身全神。假如不按客观规律养身,就会伤神损体,得病成疾。 一年四季,什么季节易得哪种病要牢记之,什么节气进什么食、服哪些药要慎行之。一日生活也要养成规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欲有节,办事有度,活动有序。这样做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身体欠安,亦可通过修身养性之熬炼,实现安康、长寿之宿愿。 二、韩非“啬神”养生经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韩国人。韩非擅长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 韩非认为,人要安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才智,爱精神。他特殊强调了“少费即谓啬”的主见。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如不节情欲那么亏精损神,必招祸害。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人皆有之。但韩非认为欲不行过,故视强那么目不明,目不明那么不能决黑白之分,不能决黑白谓之盲。听甚那么耳不聪,耳不聪那么不能别清浊之声,不能别清浊谓之聋。思虑过度那么智识乱,智识乱不能审得失之地,心不能审得失谓之狂。要预防盲、聋、狂之灾,那么须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假如不顾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伤、五味害人胃肠之理,“极尽那么费心多,费心多那么盲聋悖狂之祸至”。要防患于未然,心“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大莫如啬”。 人有三宝,乃精气神。现代医学证明动静无节、思虑过度那么亏精、损气、伤神,对身心大为不利。有些上岁数的老年人想事甚多,真是“老者长虑”,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使之终日忧愁思虑,甚至会把几十年前的是非、得失之事忆起,思虑万千,愁肠百转,须知这是有损于安康的。 三、列子倡议“化其心,变其虑” 列子,战国时人,他在修身治病方面提倡“化其心,变其虑”,可谓见解独到。《列子・周穆王》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华子的中年人得了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有一个儒生说他能治此病。华妻愿出家产一半求其方。儒生说:“此固非卦兆所占,非祈请所褥,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瘳乎。”(即复原元气之意。)于是他让华子受冻而求衣,挨饿而求食,置于暗处而求明。此后,儒生让别人都离开,独与华子居住,七日后华子如梦方醒,大病痊愈。
[古代名人养生经] 养生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