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二篇)
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探讨资料(精选二篇)
基于 善 文化理念的中学特色校本课程探讨结题报告 (一)
一、探讨背景及意义 浙江省中学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老师供应了丰富的弹性、选择性、包涵性和开,国外学者也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如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目标主导模式等。
校本课程的理念传入中国后,基于对国家课程之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综合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
为了落实《浙江省深化一般中学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省内各地区的学校都起先了形式各异的选修课程建设。围绕《方案》中列举的四大类课程(学问拓展类、爱好特长类、职业技能
类、综合实践类),学校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有的学校的选修课程多达 100 门以上;有的学校则以其中的一类打造品牌,凸显学校特色。
浙江省镇海中学 2012 年度总计开出 110 多门选修课,被评为一般中学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其开设力度之大与学校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密不行分,尤其是学问拓展类课程建设,镇海中学已有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及老师开发课程的实力是他们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衢州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状况,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敦品励学励志系列、校史校歌传统系列、一中讲坛学问系列、儒学校内风采系列、双语教学教改系列和老师才艺特长系列等,这种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涉及面广,花团锦簇。
既有的实践探讨,丰富了学校课程安排,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丰富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提高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规划意识;提升了老师团队的课程开发和探讨意识。但是,已有的实践探讨,在以下几方面还稍显不足:一是以某一类课程资源为切入点的较多,从支持课程实施角度系统地探讨课程资源的较少;二是以学校为探讨场域的多,在一个较大区域内探讨课程资源的少;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探讨多,而在学科教学探讨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对较少。
三、 探讨内容与目的 (一)探讨内容 。
。
。
。
(二)探讨目的 ,尝试变更我校课程开发碎片化的现状,形成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成长供应有效的课程支持。
,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差异性、可选择性,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框架,满意学生特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须要,体现学校特色。
,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将善文化课程理念融入到教化教学的实践之中,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发挥学校辐射作用,传递向善的文化因子,使善课程成为学生高素养发展的助推器。
,实现老师文化培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把握善文化理念下的校本课程的丰富内涵,开展丰富多姿
的课程实践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老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实力,实现专业的成长。
四、探讨历程 探讨历时 2 年,分为 5 个阶段,其中 3、4 阶段有时间上的重合,课题组成员依据分工同步进行,并将视察量表用在试验课中。通过一系列安排---行动---视察---反思过程,逐步缩小探讨范围,确定了课题探讨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2013 年 22013 年 6)
步骤 实施内容 安排 以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为动身点起先探讨。
行动 确立文化立校理念。结合学校实际,起先着手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梳理学校文化优势及自 2006 年来的课改阅历,并从中发觉问题。
视察 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开发碎片化,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指引;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内容学科化;课程评价随意化;课程建设狭义化等。
反 问题太多,应当聚焦什么?
思 其次阶段循环(2013 年 72013 年 9)
步骤 实施内容 安排 围绕善文化核心起先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并同步起先着手打算基于善文化理念的中学特色校本课程探讨课题探讨。
行动 1.申报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制定课程方案。。。
视察 善一词的常见含义即友善,和善等,单一的内涵难以统领整个课程体系;另外,课程建设相对学科独立,尚未形成合理的课程群,老师课程的开发整体导向性不够。
反思 如何更全面的挖掘善的内涵?如何在善理念的统领下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群?善课程是否应当包含隐形和显性两方面。
第三阶段循环(2013 年 92014 年 6)
步骤 实施内容 计 形成完善的善课程体系结构;以基于善文化理念的中学特
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二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