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作者:阿飞[我的文集] [QQ空间]在会员中心“详细资料”填写QQ即显空间链接
来源:原创首发 时间:2014-12-12 09:26 阅读:55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一
老家产麦子,规模不是特别大,但也足以成为一片金色的海洋。当然,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坦荡如砥的大地,麦子早已被玉米、蔬菜所取代。白面也不用自己磨,去不远的粮店买就可以了。老家种麦子没坚持多久,估计还是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不够,另外也比较费事。
老家种的是春小麦,麦熟的季节,大地一片金黄,确实颇为壮观。由于每户面积不大,因此,麦田又被分成整齐的地块。坝埂上稀疏的长着玉米、向日葵等高棵农作物,黄绿相间,倒也错落有致。每一大片麦田之间,又有林带如刀,将麦田割开,则更像一块块金色的棋盘,镶嵌于坦荡如砥的大地。
不像其他的农作物,麦秆很细,也很脆,麦穗因此得以骄傲地昂起头。微风吹来,麦田起伏荡漾,发出刷刷的响声,真如起伏的波浪一般。不知是哪位高人发明了“麦浪”这个词,很有诗意。想一想,还真有些道理。
没见过麦田的人,很难体会对于麦浪的感受。可以闭上眼想一想,一定要发挥你最佳的想象力。浩瀚的麦海,波浪起伏。燕子不停地呢喃而过,画着优美的弧线,转瞬间没入林梢。麻雀是最多的,对于麦田的危害也最大。麦田里通常立起很多草人,披红挂绿的,微风一起,布条飞舞,惊起麻雀一片,叽叽喳喳的。一会,又会重新飞回,啄食麦粒。每天如是,直至麦子收割为止。
古人对于麦子也不吝美词佳句,其恬淡舒朗之情溢于言表。比较喜欢那句,“稻针刺水连青亩,麦浪翻云涨碧空”,谁写的已不知晓,不过那种豪气干云的气魄,早已跨越历史的时空,成为铭刻于心的永恒意象。谁写的已不是主要问题,对于读者而言,能够将感动真正地投射出来,引起心灵的共鸣才是要旨所在。
我想,人们对于麦子的喜爱,除了赏心悦目的金色之外,更因为其具有洁白如雪的内瓤。作为细粮,面粉其在生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用面粉制出的各种食品,既可大快朵颐,又可成为民族文化依附的最佳底垫。面粉文化的成熟,是否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成熟。对于这个课题,没有深入研究过,当然,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丰衣足食才是根本。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能过于强求,一切随缘,那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了。
或许,农民在种植麦子的时候,还真没有想那么多。
其实,文化这种东西,有的时候也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二
对于麦子的收割,实际上并不陌生。小学课文里,多次出现捡麦穗的场景,也一直憧憬着能够在麦田里大展拳脚,亲自体会一下割麦子的喜悦。但是等到真正割麦子的时候,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割麦子,虽然并不是很累。但由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对于人的忍耐力考验很大,很多人在收割完麦子后,身上往往会晒掉一层皮,很长时间内缓不过劲来。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有股新鲜劲,或者出于对麦子的敬畏,有些人采取手薅方法,一来保证麦子不吊穗,二来地里也比较干净。由于薅麦子的劳动效率过于低下,后来全都变成用镰刀割了。割麦的劳动量并不大,较之玉米、谷子等农作物,杆细碎轻,很容易割掉。将一大把麦子搂到手里,镰刀沿着地皮一带,麦子便会顺从地离开地面,不用费太大的劲。干长了,一会就会割倒一大片。
割麦对人考验最大的还是天气。由于是数伏天,太阳达到了一年温度中的极致。炙烤着大地的同时,也炙烤着人的身心。汗会
风吹麦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