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学王汝龙
*
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学北京友谊医院 王汝龙
*
(一)概述
*
临床药效学
不良反应(包括相速地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1%且有浓度依赖性。健康志愿者在稳态时,利奈唑胺的分布容积平均为40-50L。
在研究利奈唑胺多次给药的I期临床研究中,对有限例数的健康受试者的多种体液中的利奈唑胺浓度进行了测定。;。
*
1、强大的体液和组织穿透性
组织/体液
利奈唑胺给药剂量
药物浓度 (mg/L)
血浆/血清 组织/体液
穿透率(%)
上皮细胞衬液1
600 mg q12h PO (6剂)
200
炎性水泡液2
600 mg q12h PO (5剂)
104
骨3
600 mg q12h IV (2剂)
60
肌肉3
600 mg q12h IV (2剂)
94
脑脊液4
10 mg/kg ( 600 mg) IV (4-5剂)
71
腹膜透析液5
600 mg PO (1剂)
61
* 健康人药代动力学数据及药物体外抗菌活性不一定与临床疗效有关。
*
2、利奈唑胺在肺组织中达稳态时肺上皮液/血清浓度研究结果
肺上皮液浓度
血清浓度
给药后时间(小时)
平均浓度(ug/mL)
*
三、代谢
1、利奈唑胺的主要代谢为吗啉环的氧化,它可产生二个失活的开环羧酸代谢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代谢物(A)和羟乙基氨基乙酸代谢物(B)。
2、试验证明利奈唑胺不能通过人细胞色素酶P450代谢,也不能抑制在人类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细胞色素同工酶(1A2,2C9;2C19,2D6,2E1和 3A4)的活性。
*
Ⅰ相代谢
*
II相酶
N-乙酰转移酶
葡糖醛酸转移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磺基转移酶
其他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
*
四、排泄:
1、以利奈唑胺原形药物的形式经肾脏消除约30%。
2、体内代谢约占利奈唑胺总清除率的65%。
(1)代谢产物B约40%,以及代谢产物A约10%随尿排泄。
(2)代谢产物B约6%,代谢产物A约3%分别出现在粪中。
*
肾功能不全
1、在各种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体内,原形药物利奈唑胺的经肾排泄不发生改变。因此无须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调整剂量。
2、由于缺乏对二种主要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的临床意义的认识,对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权衡用药与其代谢物蓄积潜在危险间的利弊。
*
3、利奈唑胺及其二种代谢产物都可通过透析清除。没有有关腹膜透析影响利奈唑胺药动力学特性的资料。
4、利奈唑胺给药后3小时开始透析,在大约3小时的透析期内约30%的剂量可清除。因此,利奈唑胺应在血透结束后给药。
*
(四)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
*
抗菌药的药效动力学分类
药效动力学分类
(主要药效学参数)
代表性类别
代表性品种
浓度依赖性
(Cmax/MIC,
AUC24/MIC)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硝基咪唑类
奈替米星
环丙沙星
甲硝唑
(下接后页)
*
抗菌药的药效动力学分类(续前表)
药效动力学分类
(主要药效学参数)
代表性类别
代表性品种
时间依赖性
(T>MIC)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酰胺类
磺胺/甲氧苄啶
恶唑烷酮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红霉素
克林霉素
SMZ/TMP
利奈唑胺
时间依赖性
(AUC24/MIC)
酮内酯类类
链阳菌素类
糖肽类
四环素类
阿奇霉素
泰利霉素
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万古霉素
多西环素
-
*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的主要参数指标是:
C max/MIC≥8~10,或AUC/MIC ≥100~125时可或良好疗效,亦可防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主要参数指标是:
T>MIC ≥40~50%,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MIC 的时间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50%,细菌清除率可达85%以上。
*
抗菌药浓度
大于MIC的时间
MIC
时间
T >MIC是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
利奈唑胺属于时间依赖性
*
体外抗菌谱*
病原菌
MIC90(g/mL)
MIC范围(g/mL)
敏感率(% )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
利奈唑胺的临床药学王汝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