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的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展现出古诗的美。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多,比较好把握,/谁看(杜甫《宿府》)
      ③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
      ④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以上各例全部都不符合“三字尾”规则,从意义结构看,例①中“半逗”的点在第一音节之后,例②在第五音节之后,例③在第二音节后,例④在第四音节后。只要稍一诵读,就能发现它们与前述两种形式的巨大差异。在这里,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被彻底打破,代之而生的是一种拗峭、奇拔的效果。
      三、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
      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奏,提出的原则是“兼顾音节和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
      故人/具/鸡黍           故人/具鸡黍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谁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到了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留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去了。那么,这种修订的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简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的情况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
       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仅仅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律,就如上举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划分之后,简单倒是简单了,但这样划分之后,全诗就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为对称。对仗句(即骈句)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另外,两联对仗,在结构形式上通常也需要变化,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那么颈联一般就是二二二一。这样,散句和骈句交错起来,几种不同的骈句结合起来,才使律诗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有很美的阅读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为二二二一,
第二句则变为二二一二,颔联为二二一二,颈联则为二二二一,末尾两句又变为二二一二。
       可见,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这里,尾联第七句没有按三分法划,这是因为“垂钓者”三字不好拆,“垂钓”当然是结合得很紧的,但“者”不好独立,故笔者以为还是尊重意义,把切分后会损害意义表达的结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不过,以下各例需要特别加以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才艺人生
  • 文件大小2.59 MB
  • 时间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