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导学案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 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 熟读、背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 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 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 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 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 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 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2、 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 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 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 “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4、 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一一批判、惋惜。
5、 拓展:
6、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李清照
《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 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 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 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 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 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 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 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 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 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鹫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 令人荡气回肠。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之死?
6、总结: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
A写了什么史实? ——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
《杜牧诗三首》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