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12007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解读
温州医学院附属一医ICU
王丹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
指南背景
概念
低血容量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近30年来,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的 MODS。
目前,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据国外资料统计,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休克的传统概念:
指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减少为基本原因的急性循环衰竭综合症。
现代概念:
指不同原因造成急性循环衰竭、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细胞水平急性氧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细胞及组织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的综合症。
区别:加入了有关氧代谢障碍的内容。
指南解读
推荐意见1:
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解读
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高。
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占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主要死因:MODS。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