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师说教案设计.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师说教案设计 】是由【wo1230】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师说教案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师说》教案设计
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师说》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意思是说: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吾师道也(学习道理)

师说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o1230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