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伤寒论考点
伤寒论
一、太阳病
(一)提纲
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二)太阳病本证
1、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
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2、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煎服:先煮麻黄。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
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
煎服:先煮麻黄。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三)太阳病变证
1、坏病的处理原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辨寒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3、辨虚实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4、辨表里先后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
5、辨标本缓急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
6、太阳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
方药:五苓散()
7、太阳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
治法:泻热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
治法:破血逐瘀
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病机:太阳蓄血瘀缓热微
治法:化瘀缓消
方药:抵当丸
二、阳明病
(一)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脉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二)本证
1、白虎汤证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0)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
2012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伤寒论 考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