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亮站在中国歌剧的舞台上
“做艺术很开心,但其中也有很多的酸甜苦辣,那么多人也许才能出一个成名的人,并不容易。我没想过出名,只想把我的工作做好,演好每一个角色,唱好每一首歌。”
穿过一条长长的弄堂,上海歌剧院便呈现在记者面前,这是一片安静、优雅的地方,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就这样,记者走进了歌剧院,走近了王仁亮,聆听他的艺术人生。
几乎没人会说他是52岁的人,爽朗的笑声,俊朗的外表,让人感觉他全身充满着活力。说起话来,王仁亮的声音非常有穿透性,铿锵有力,磁性十足。谈话一开始,王仁亮就很谦虚地告诉记者:“你真不应该来采访我,在我们歌剧院有很多比我优秀的演员,他们比我更值得你去采访。”
500多场的《江姐》
王仁亮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套功夫茶的茶具,他邀请记者坐下来品尝功夫茶,他说:“很多人都喜欢品功夫茶,这是一个漫长但很享受的过程。艺术生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喜欢享受这个过程。”
和王仁亮一起回忆他的艺术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一位演员奋斗的过程。在那一刻,记者感觉到面前的王仁亮也如同那功夫茶一样,经过千锤百炼的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1977年,王仁亮进入上海歌剧院,师从声乐教育家廖一鸣,正式成为了一名歌剧演员。刚入剧场的王仁亮,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少年,但王仁亮是一个很勤奋的少年,经常为了揣摩一个角色弄到凌晨一两点钟。勤奋好学的王仁亮在一批老艺术家的帮助下,再加上本身在声乐表演艺术上的刻苦钻研和追求,很快就成为了较为全面的演员。
王仁亮演的第一部戏是大型民族歌剧《江姐》的第一幕,担任《川江号子》的领唱和华为这一角色。
王仁亮告诉记者,他出演的《江姐》的大小角色很多,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华为这个角色,他出演的华为有400多场。王仁亮说是华为这个角色教会了他该如何去做一位出色的演员,记得在刚登上舞台时,王仁亮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只能模仿老演员的动作、表情,根本谈不上塑造角色,但几百场的演出下来,让王仁亮学会了如何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华为人物的内心独白,王仁亮说:“好的演员,就是要学会用心去演出。”
从第一次走上歌剧《江姐》的舞台到今天,王仁亮在《江姐》这部歌剧中塑造的人物演出已有500多场。王仁亮告诉记者:“我对《江姐》这部歌剧最有感情,我现在正准备筹办一场活动,准备把舞台上的5代江姐都邀请来同台演出。我会在里面做江姐的解说。”
唱外国歌剧勤苦练
前不久,王仁亮被邀请去上海“外滩18号”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的主办方不相信王仁亮演唱的意大利歌剧是自然发音,他认为中国人唱不好那么正宗的意大利高音歌剧,便要求王仁亮来段清唱。当浑厚的声音响起时,主办方不得不翘起大拇指对王仁亮说:“你唱得很正宗。”
如果王仁亮把头发染黄,估计有人会说他是混血儿,王仁亮有着鲜明的五官,高挺的鼻梁,自然鬈曲的头发。以至于记者在翻看他的相册时,把很多他穿着演出服的照片,都当成了是一个外国人。
王仁亮出演的第一部外国歌剧是饰《图兰朵》中的大臣,回忆起当时排练《图兰朵》的情景,王仁亮很是感慨,“当时,《图兰朵》这部戏的指挥是我们歌剧院的林友声老师。他在作品的演唱和艺术风格要求上是非常严谨的。每天我们排练完,人都非常疲倦,可是有时候我们半夜睡觉时,突然想起什么,都会爬起来找音程,练吐字发音。”就是这样的精神
王仁亮 站在中国歌剧的舞台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