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大透视
社会问题特写集
孙伟著
一九八九年北京
责任编辑: 晓白
责任校对:李小冰
封面设计: 王友身郑晓东
版式设计:李玲玲
中国社会大透视
社会问题特写集
孙伟著
出版
发行
经销
京安印刷厂印刷
毫米开本印张插页千字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印数册
定价元
本书作者带着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敏
感,追踪时代、扫瞄现实,就失业、婚变、
走穴、税收、外汇黑市、上访盲流等社会
问题进行了系列描述,这些材料翔实、记
述客观的文章汇聚一起,构成了对当代中
国全方位的宏观透视,有助于人们及时了
解过渡时期有待认识和解决的种种问题。
本书还配有许多新闻照片,图片与文章相
互映衬, 使本书具有一种直观性和实证
性。
“铁饭碗”砸碎之后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哦!钢铁巨流万
北京的自行车问题
大潮中的文化方舟
艺术的商品化问题
告别“秦香莲”
当代婚姻变异问题
礼仪之邦?野人之邦?
当前的社会风气问题
赋与法
新形势下的税收问题
地下市场大曝光
外汇黑市问题
京城“难民村”
上访盲流问题
非正常变异
留学生婚姻问题
“铁饭碗”砸碎之后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开篇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上,至少有三代人唱着
这支歌长大了。
多少人留恋着那美好的岁月,脱离了旧社会的水深火
热,人人有饭吃,个个有活干,大家都一样,“生老病死有
依靠”, 连小学生都知道夸耀: “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
然而,用一位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周旋了十余年的
研究者的话说,如果我们用科学、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就会
痛苦地发现,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已怀着善良的心愿埋下了
不幸的种了一个以“铁饭碗”为中心的劳动力管理体制
已经形成。“铁饭碗”带来的“高枕无忧”使越来越多的中
国人失去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在一些
人身上逐渐被好逸恶劳所取代,劳动者的积极性被禁锢了,
劳动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在喊过“三年赶
英,五年超美”的口号二十多年后,我们的国民人均生产总
值降到世界第位,比美国低多倍!有人急切地提出了中
华民族的“球籍”危机。
深夜。人民大会堂。硕大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前来开
会的人们看着自己手里的一摞材料,面色严峻。当时的国务
院主要领导人用坚毅的目光环视了各位政府要员,最后轻轻
用手中的铅笔敲了敲桌子,郑重地说:“要坚决改变我们企
业效益不高,人多效率低的问题,宁肯让多余的人下来,也
不要混在岗位上。”
终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打破单纯
靠思想、信念、政治教育等精神因素筑起的劳动机制。经历
了长时间的忧虑与困惑,思考与尝试,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
改革旧的劳动工资制度的方法优化劳动组合,也就是砸
破那些不适应本职工作的人的“铁饭碗”。于是失业者出现
在中国。
其实,七十年代中,我们的社会就出现过两千多万知识
青年返城和数千万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但那毕竟
是“待业”,并且报刊上还长篇累牍地解释着社会主义的待
业与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不同”。多少年来,我们一刻也
没有停止把失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弊端来加以抨击,
然而如今,它竟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犹如突然宣布一个身
强体壮的人得了癌症一样,难以令人接受!
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历史
却不再宽容。
会场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尽管京城八月的热浪使人人
额头上渗出汗珠,但没人煽风,没人瞌睡,甚至没有人交头
接耳。大家一个个聚精会神,生怕漏掉扩音器里传来的每一
个字。
台上,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正用他那带有浓厚
中国社会大透视-社会科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