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9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山东省宁阳县其次十七中学一、[案例背景]《平均数》是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到有关平均数的学问,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能利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前学生对平均数的相识,起点都不是零,我们应当有效利用。在设计教学预习学案时,我认为本课时内容编者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但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很简单变成有形式无实质,有活动无内容。于是在设计时我们留意利用学生的生活阅历,力求使课堂充溢特性与灵气。二、[案例描述](一)、感受移多补少。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怎样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其次撂,三撂就同样高了。老师: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老师:为什么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其次撂,三撂就同样高呢?学生一沟通:我视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其次撂,每撂就一样高了。学生二沟通: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所以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起先,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我用移方块这一设计,渗透了一种教学思想:移多补少。目的是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相识,为学均数的产生:2/9老师:(出示情境图)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依据赛场状况确定增加得分实力,场外只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依据他们在分组赛中得分状况选一人上场。(出示得分状况统计表)师:看,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状况统计表,看着这个统计表,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问:斜线是什么意思?老师:你们怎么认为?学生:我认为斜线指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一场得了零分。另一学生反对: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假如是得0分,就该干脆写上0分。所以我认为斜线是表示这一场他没有上场。老师:你们同意哪一种说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其次个学生。(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而我始终站在旁边,面带微笑,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用爱和激励,放飞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思维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飞扬!)老师:究竟该选7号,还是8号呢?2、小组探讨:小组在一起沟通一下。3、全班沟通:老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探讨问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组同学一起沟通,并且还能倾听别人的看法,这真好。那你们探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一:我选8号运动员,因为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高。老师:哦,8号总分高,选他!学生二:我认为不能依据总分来确定派谁上场。因为7号运动员参与了3场,而8号运动员参与了4场。老师:是呀,7号运动员参与了3场,8号运动员参与了4场,怎么比?这位同学真是独具慧眼,说得在理。那怎么办?4/9(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须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学生三:我认为应当用两位运动员的总得分来除以上场的次数。就是用7号运动员的总得分÷3场,用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4场。老师: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晰了?还有其他的比法了吗?那大家认同哪种方法?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应扮好导演的角色仔细学习课改新学问,增加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4、独立求平均得分: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还是8号,好吗?抽一生到黑板试做。(假如生列出分步算式,可接着提问: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总结:老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揭示课题:(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老师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学生: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其次场的得分。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老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三)、进一步相识平均数:在平常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学生举例:(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还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亲密相关的,使学生明白:原来抽象的“平均数”离我们这么近,它在我们的课堂上、大街上、家里甚至在故事中。这一环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4/9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瞧,这是我收集到的信息,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①、我校的同学们平均每人大约可以背诵80首古诗。②、四年级六班的同学们平均身高是136厘米。(依据以上信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3、分析得真清晰,咱们再来看看小明、小强给我们供应的信息。自主练均体重是35千克。小强: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小明的体重肯定比小强轻吗?师:谁还想说,你也想补充。这位同学分析清晰,理解透彻,看来同学们是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人们总是对自己熟识的人和事感爱好,所以教学中假如以学生熟识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绽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小马在搬运粮食时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咱们一起去看看。小马的身高是140厘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你认为小马会遇到危急吗?(这虽然只是一道题,但其中的信息量是特别丰富的。通过这道题可以对学生刚才所学的学问进行反馈,可以捕获学生的不足,以便进行对症指导。同时也对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平安教化。)四:达标练习:这是男同学在体育课上分组完成引体向上时的情景。在规定时间内,一组3人,共做了18个;二组4人,共做了20个。哪个小组成果好些?6/9老师:我还调查了今年梨花会期间到神童山旅游区旅游的人数呢。(出示统计图)张华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你同意谁的看法?请说明理由。学生一:我认为他两人谁说得都不对。因为这五天最多的一天才卖出1050张,而张华却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根本不行能。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最少的一天也卖出了450张,也不行能。学生二:平均数不行能比其次天的1050大,也不行能比第五天的450少。学生三:老师我认为平均数必需在1050和450之间。(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必需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学生的精彩表现使我如释重负。课前我始终以为这一环节学生不会分析、归纳。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们的实力!)老师:同学们,你们艳羡法官吗?法官那公正执法、威猛坚决的形象真让人佩服。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法官。大地公司招工时承诺,每位员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只领到了600元,于是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小法官们:这位员工能赢吗?老师: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一群了不得的小法官。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一练习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平均数的学问,也教会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借助数学去了解社会,相识社会,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收获了胜利与信念。)[案例反思]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为味同嚼蜡的代名词。“学习数学,原委是为了什么?”这是个始终困扰学生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受不到数学的作用,更感受不到数学的存在。数学老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以与存在的重要性。“平均数”使数学学问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溢数学,同时也从应用中找到了6/9“成就”后的心理满意。学生们突然间感受到了抽象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这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激发爱好闻名的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假如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心情昂扬和智力激昂状态,就急于传授学问,那么这种学问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看法,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乏。”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爱好人们总是对自己熟识的人和事感爱好,所以教学中假如以学生熟识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绽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学中要留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要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小小的课堂,而是让学生处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觉数学,应用数学。因为数学课堂只有将数学学问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彰显特性和灵气。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只有再现数学学问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7/9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山东省宁阳县其次十七中学作者:张建任教学科:三年级数学2009年7月

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aba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4-09-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