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文献学.ppt杨慎的文献学成就
一、杨慎的生平经历
二、杨慎的考据成就
三、杨慎的小学成就
四、杨慎的校勘成就
五、杨慎的其他成就
一、杨慎的生平经历
杨慎(1488~1562),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杨慎一生经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杨慎学识之博,著作之丰,经历之广,非时人可比。杨慎在文学、史学、哲学、民俗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为明代的集大成者,是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一)学者评价
《明史·杨慎传》评价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
顾起元在《升庵外集序》说:“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评价杨慎“以博洽冠一时,使其覃精研思,网罗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未必追踪马、郑,亦未必遽在王应麟、马端临下”,“然渔猎既富,根柢终深,故疎舛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
(二)重大事件
公元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杨慎出生于京师孝顺胡同。
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十二岁。杨慎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被祖父称为“吾家贾谊也”。
公元1507年,正德二年,二十岁。杨慎与其第惇同举四川乡试。
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十四岁。杨慎为殿试受卷官,后开经筵,首作讲官。
公元1523年,嘉靖二年,三十六岁。杨慎参修《武宗实录》,名为参修,可称副总裁。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三十七岁。大议礼起,杨慎两上议大礼疏,又跪门哭谏。后下狱,遭两次廷杖,毙而复苏,谪戍云南永昌卫,后终未返。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四十二岁。六月二十一日,其父杨廷和卒,年七十一。杨慎还滇奔丧。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七十五岁。杨慎卒。
公元1566年,穆宗隆庆元年,殁后四年,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三)家世良友
杨慎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慎家从其曾祖父起,一门五世为官,从其祖父起,四代出了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慎父亲杨廷和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一代重臣,勋业文章并萃一时。四川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邦,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新都人常以“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并称,可看出杨家的烜赫一时。
杨廷和,杨慎父,慎受其影响最深。《明史》卷一九零《杨廷和传》称其:“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杨廷和对诗文精通,擅长词曲,对杨慎有一定影响。杨廷和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正派官吏,恪守封建宰辅之责,要求革除蠹政,进行改革。虽晚年致仕,过着乡居生活,仍关心国家大事。杨廷和的学识和立身准则对杨慎的思想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黄夫人,杨慎其母,出身书香门第,在慎七岁时就教他句读和唐人绝句。
杨春,杨慎祖父,精通《易经》,闻名于乡里,教慎读《易》,后慎著《升庵经说》即得力于家学。
李东阳,杨慎老师。《明史》卷一八一《李东阳传》称“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杨慎在诗歌创作上受到其指点,扩大了眼界。
黄娥,杨慎其妻,出身名门,知书达礼。幼习诗书,博通经史,娴于诗文,尤擅长散曲。夫妇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在杨慎被贬谪云南后,黄娥不离不弃,成为杨慎精神上的支柱。
杨慎交友甚广,他曾亲自登门拜访杨一清,三入内阁的费宏,直接领导他纂修《武宗实录》,他与何景明、王廷相、康海、李梦阳等都有接触。
杨慎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