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的松饼(90)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初三(2)班王若凡
据传说,在明末清初的时期,浦东清溪镇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来招待亲友。后由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略,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到了浦东高桥镇。
约光绪二十六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
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
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使其越做越完美,高桥松饼由此走出高桥,名扬上海市区。
解放后,地方上仍十分重视扶植松饼生产。通过种种努力,成立了地方国营浦东食品厂。1960年该厂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
曾经有幸尝过同学带回的高桥松饼。
据说,是从高桥松饼的专卖店带回来的。用她的话说,那可就是特意买回来屯着慢慢品尝的。由此可见,高桥松饼对于她的杀伤力有多么巨大了。
乍一看,我直接脱口而出:“这不就是老婆饼上盖了大印吗!”
这不经大脑思考的话立马换来了她的一记白眼。“不要就算,我还舍不得给你呢!”
这怎么可以!
立马换了一副面孔,那谄媚的表情,那讨好的笑容,还有那甜得能溺死蚂蚁的语气,无一不表明了我的立场:我要吃!
细细看来,和老婆饼还真有点不同:除了面上那印得清清楚楚的“高桥松饼”四个大字之外,它的表皮也相对老婆饼来较为光滑,一拿起来,就会晃掉不少酥皮,怪心疼的。要说起来,应该是更像苏式月饼一些。
红色印记上方,还有个小小的数字8,我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却一脸神秘样地对我摇了摇头,让我赶紧吃。
不由得警惕起来,该不会是耍我的吧?难道咬开来是芥末的?或者更加奇怪的味道?
怀着忐忑的心情,就着闺蜜
高桥的松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