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俗风情
一、历史源流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 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意为“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民居民俗
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高脚干栏建筑”,俗称“竹楼”。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竹楼一般高约八九公尺, 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此外,傣族地区,佛塔林立,金光闪闪,与青山翠竹相映生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景色。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主要有塔庄勐、塔糯、金狮塔、树包塔、塔包树、景真八角亭等。傣族的八角亭很多,其中以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最为著名。该亭建于公元1701年,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的诵经亭,又是举行僧侣晋升仪式的重要场所。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2个角,8个亭角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别具一格。
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孟连土司府、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等。孟连土司府坐落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老城内,是孟连刀氏土司的衙门和亲属住宅。最初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整个建筑物属中原型的砖木建筑结构,内分正厅、议事厅、后厅、厢房、门堂、谷仓、厨房、监狱等。主体建筑系三檐歇山顶建筑,就建筑的风格而言,是在傣族传统的干栏建筑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中原建筑模式,综合设计修建而成,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坐落于西双版纳州首府允景洪城郊“春欢公园”旁的周总理纪念址,跟“春欢公园”连在一起,是傣族地区最著名的胜地。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允景洪,跟傣族人民一起欢度傣历新年。为了永远怀念周总理,就修了一纪念址,塑了一高大的总理铜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春欢公园”,原是历史上专为召片领宫廷种植鲜花、供应水果的基地,现已变成各族人民的游览乐园。
三、服饰民俗
傣族男子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带,下装穿笼基。男子文身习俗还比较普遍, 是一种古老的风俗。
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很富有民族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西双版纳傣族妇女服饰,内穿浅绯色紧身小背心,外着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身衣长只到腰部。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结发于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或覆以花头巾。饰物有耳环、手镯、腰带之类。新平花腰傣妇女上衣有两种,即贴身短褂和无纽扣外衣,短褂前下摆处钉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土布筒裙三条,以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即由此而得名。
此外,傣族女子还有漆齿的习俗。女子到15岁时,便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槛。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
四、饮食民俗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笋、水中的鱼虾,都是傣族喜爱的美食,且喜酸、辣。主要特色食品有剁生、夹心香茅草烤鱼、香竹饭、火烧干巴、粽包蒸脑花、酸笋煮鱼、烤青苔等。剁生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
夹心香茅草烤鱼是先把鱼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葱、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巴拌和,放进鱼肚子里,用香茅草叶捆好,放到火炭上烘烤。这种烤法,鱼香味扑鼻,脆、香、鲜三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香竹饭是用糯米或饭米放在香竹筒里烘烤,然后用木棒将竹筒捶软,捶得越软越好吃。香竹饭柔软细腻,带有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脆香,吃起来十分可口,是待客的好食品。
五、婚恋嫁娶
傣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傣族
傣族民俗风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