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健康绪论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它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水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大致经历了从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个阶段。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
神灵自然医学模式:
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低下,对于生命现象和疾病的认识也甚少,健康被认为是神灵赐与人类获得生存和延续生命的礼物。
认为所谓的“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液体和谐平衡就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人有了疾病无法医治应求神问卜。这就是早期的神灵自然医学模式。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
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医学进入实验阶段,并因此而建立以生物机体和机体的生物性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疾病,以生物学上的适应与否来解释健康与否。
这种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暴露出其局限性。这种基于生物医学的认识,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健康的内涵,而且束缚了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节健康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的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疾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提高。
这种现象说明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描述健康是不够的,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疾病与健康像一对孪生姐妹贯穿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疾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特点,从而寻求对抗疾病的方法,健康也就成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根据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疾病观:
本体疾病观:本体疾病观也称为原始疾病观。远古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极低,认知世界的能力十分低下,人类根本无法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只能把疾病看做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东西。于是把疾病称为“中邪”、“着魔”或者神灵的惩罚等。基于这种认识就形成了具有宗教、巫术性质的原始医学——巫医,这也是人类医学的萌芽。现在一些偏僻、穷困的地区仍然存在这种愚昧的疾病观和巫医。这种疾病观完全是由于人类对外部世界和自身认识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所以这种疾病观衍生的巫医具有非科学性。
自然哲学疾病观: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经验积累,人类对人体和疾病产生了自然而朦胧的经验人士,如古希腊的四体液说(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和粘液)、原子论和我国的阴阳五行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论认为五行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正常的时候相生相克,如果生、克过度即生病。这种自然哲学疾病观使医学由巫医转变为一门科学。
自然科学疾病观:随着近代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观察与实验使人类对疾病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提出,疾病具有明确的位置——器官;法国病理学家比夏进一步认为,疾病发生于器官的组织;19世纪著名德国病理学家维尔啸提出疾病的细胞学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疾病的病因学说,随后又相继发现治病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这些自然科学的发现使人类对许多疾病具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建立了现代医学的基础。
综合疾病观:在近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科学一直占主导地位,发现了许多疾病的病因。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人类却面临着新的疾病威胁。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首要的致病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疾病并不能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还要充分考虑人的社会属性;征服疾病的重任不仅仅是单一的自然科学能够完成的,而应该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第一章 健康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