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1918年)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
——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概括答案。
(2)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由材料“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卷欧洲的革命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通过战争谋发展的欲求;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乐观预期;政府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宣传等。
(2)情绪:悲观失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
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威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来源:Z+xx+]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
解析:(1)根据材料“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得出战争胜负不明朗;尚不具备左右战争的实力;孤立主义的传统;民众的反战情绪;参战准备不充分。
(2)根据材料“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战争后的分赃,得出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势
选修三 第1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