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經濟發展專題
蕭全政 2010/09
一、緒論
歷史研究的意義
台灣政經發展史的定位
以Actor為核心的複雜歷史因果
二、思維方法上的反省
1、社會科學本土化
蕭全政,20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與理論基礎」, 政治科學論叢, 第十
三期, 頁1-26。
三、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1、殖民主義
Chandra, Bipan. 1980.”Colonialism, Stages of Colonialism and the Colonial Sta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10, no. 3: 272—283.
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矢內原忠雄, 1956,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台北: 臺灣銀行。頁1-95;台北:海峽出版社。頁1-226。
推薦:凃照彥, 1992,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台北: 人間出版社。
3、台灣的糖業經濟
矢內原忠雄, 1956,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頁96-134;台北:海峽出版社。頁227-318。
4、台灣的米榖經濟
川野重任, 1969, 日據時代台灣米榖經濟論, 台北: 臺灣銀行。
四、戰後威權體制的確立與發展
1、對日接收與威權體制的確立
吳文星, 200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變遷」, 黃秀政等, 臺灣史, 台北: 五南出版社。頁243-264。
劉進慶, 1988, 「戰後初期的經濟混亂」, 若林正丈編, 中日會診台灣: 轉型期的經濟, 台北: 故鄉出版社。頁9-28。
2、國民黨的改造與威權體制的發展
龔宜君, 1998, 「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台北: 稻鄉出版社。
3、土地改革與米糖經濟
陳誠, 1961, 臺灣土地改革紀要,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劉進慶, 1991,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 台北:人間出版社。頁133-165。
五、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策略
國民經濟與經濟發展
尹仲容, 1953, 「代序」, 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 初篇, 頁1-6。
尹仲容, 1960, 「論經濟發展」, 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 續篇, 頁169-183。
新台幣改革與進口替代工業化
尹仲容, 1952, 「從臺幣改革泛論目前臺灣的經濟情形」, 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 初篇, 頁21-27。
林景源, 1981, 台灣工業化之研究, 台北: 臺灣銀行。頁1-50。
3、匯率改革與出口導向工業化
林景源, 1981, 台灣工業化之研究, 頁51-132。
4、美國對華援助
尹仲容, 1972, 「美國對華經援趨勢及現況」, 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 三篇, 頁277-308。
蕭全政, 1993, 「戰後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政治學報, 第21期,
頁121-144。
推薦:趙既昌, 1985, 美援的運用, 台北: 聯經出版社。
5、台灣的發展模式
Amsden, .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Deve
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