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斩污心得体会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利剑斩污行动开展后,综合整治小组将全面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利剑斩污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利剑斩污心得体会一
为扭转被动局面,石家庄市政府开展了利剑斩污行动,要求年底前的45天里,全市所有制药企业及挥发性有机物生产工序全部停产。
只剩下45天了才发觉还有很多功课没做完,于是临时抱佛脚搞快速突击、令所有药企停产。这种新版的
“拉闸限电”,显然是政府在挥舞着斩污利剑乱砍。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治霾行动,我们最起码可以推出两点:
一是,市政府在年初并没有制定该年度治理雾霾的具体行动方案,如果有,也没有贯彻执行。很明显,假如平时对计划按部就班地及时跟进,临近年底不至于有如此大的“缺口”,更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地对企业临时下达停产任务。可见,上级布置的“作业”,市政府没有太用心,“功课”做的不够认真。
二是,市政府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的思维。对自身职能定位明显过于“强势”。因为除非是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正常情况下政府“看的见的手”对市场的调节,是宏观的,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完成的,并非这样简单粗暴。以直接的行政命令来干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嫌滥用行政职权。
没错,企业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搞清一点,社会责任之于企业,是一种“软约束”。企业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只要遵纪守法、遵循市场交易规则,那么社会责任尽多尽少,则纯粹属于自愿行为,他人不能做出硬性规定。更何况,除了生产的排放,汽车尾气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此处以“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依据,显然不具有说服力。
事实表明,这种“拉闸限电”式的治霾行动产生了诸多消极后果:由于事发突然,不仅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还影响了部分企业的订单。更重要的是,药企生产具有特殊性,部分已经“加料”的工序无法立即停止,如果强制停产,则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缺少深入调研的“拍脑袋”决策,此处显然行不通。
我们还看到,文件也没有全部一棍子打死,而是留了个豁口:“特殊情况不能停产的,市政府批准实行限产减排”,这无疑为政策执行留下了弹性空间,令人不禁疑惑:如果每个企业都认为自己属于“特殊情况不能停产的”该怎么办?而根据经验推断,要么“特殊情况”越来越多,直至政策难以执行;要么会有企业去努力“公关”,产生权力寻租和腐败。
当然我们也能体谅地方政府的难处: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节能减排,而很多情况下二者是冲突的。但我们更应该清楚,上级为什么要下达节能减排指标?一是当前环境制约越来越强,尤其是河北等污染重地已经接近生态极限;二是倒逼行业企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当前供给侧落后产能严重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而大规模落后产能的存在,正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所以,利剑斩污,首先应砍向“落后产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本轮去产能也指明了侧重点和原则:一是首先针对钢铁、能源、船舶、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能源资源和化工领域,二是鼓励企业通过产品和技术转型升级形成符合环保标准的新产能。从这两点来看,
“一刀切”地停产,既不能淘汰真正的落后产能、也不利于扶持和培育符合环保标准的新产能。
当然,很多落后产能属于年岁已久的地方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要对这些企业“动刀”,真正地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但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否敢于治理雾霾的源头,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和魄力。
不论如何,临阵磨枪的突击手段,不能扭转“气质”排名持续下滑的局面,45天之后,城市上空肯定又是雾霾笼罩。所以,还是不要投机取巧的好。应当努力修炼好内功、把精力持续用在平时,方能避免治霾的“雨过地皮湿”。
利剑斩污心得体会二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利剑斩污行动实施方案》(下称
“《方案》”)引起外界哗然,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治霾政策”。
然而,据澎湃新闻了解,该《方案》的执行目前仍在掺杂“水分”。另外,这份史上最严的治霾《方案》旨在确保完成短期任务、缺失长远意义也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
“保供暖”钢企“保生产”
11月21日,石家庄市辖区内的一名钢企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几家规模比较大的钢企都还没有停产。”该工作人员所在的钢铁企业未停产的理由则是“保供暖”。
《方案》中明确指出,此番利剑斩污行动将“承担居民保暖和保民生等重点任务的生产线”排除在外。但另一名钢铁研究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正是这样一条规定,让附带供暖供热的钢企可以打‘擦边球’。”该研究人士同时分析,除打“擦边球”之外,虽然《方案》通知层面很严格,但执行力度仍有待检验,“如果让钢企大规模、长时间停产,造成的损失企业会难以承受。”
目前,采用炼钢厂焦炉煤气的
利剑斩污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