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之我见孔宪辉很惭愧,我不太理解涵泳。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涵咏,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我看懂了,确实有道理。那我就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例。书上提供的注释很多,学生几乎充当一下连接者的角色,就能通晓全文。这一环节结束之后,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作者想为国效力,苦于没有渠道,想让张丞相作为引荐人,那么这里的“舟楫”“垂钓者”“羡鱼情”,就应该有另一番含义。这就使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隽永的风格彰显无疑。从而,本诗可作为干谒诗的代表:作者描写洞庭湖水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张丞相能引荐他做官。我们把这种诗叫做干谒[有所企图或要求而见(显达的人)]诗。 那么作者描写洞庭湖,仅仅是为了设置“托”吗?显然不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除了烘托出洞庭湖的气势雄伟之外,是不是还能看出别的什么呢?如果作者没有完成心愿,也并不气馁,浩瀚的水势,不正是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吗?也就是说,本诗可以作为干谒诗的代表。长此以往,引领学生品读,诗的含义、诗的意境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从而为学习古诗词积累素材。2011年5月
涵咏之我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