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来,由于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面对中央提出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解放思想和改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回顾1977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开拓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才获得了巨大发展。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界冲破了重重阻碍,恢复高考招生,择优录取学生,使得“文革”期间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人才,满足了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实际情况,中央又提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开始探索引入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办学和对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收学费的问题。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已经由国家、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共同分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对高校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高校进行合并、重组,实行归口管理。这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了高校管理,有利于办出高水平大学。 1995年以来,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以培养专才为主,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问题,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教学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95年7月5日,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同年,原国家教委还在部分高校中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为推进改革计划实施,1997年初,又下发《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随后,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教育部推出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重点。这些措施,使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呈现多样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1998年我国政府适时做出的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结出的重大果实,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于连续几年实行扩大招生规模的措施,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迅猛扩增到2006年的54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人,猛增到2006年的2500万人,使我国成为了世界
浅谈高校如何深化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