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说明漳州实验中学黄银燕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了有关正切的知识,学会了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关系来描述梯子的倾斜度(即倾斜角的正切)2、学生想知道的: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关系呢?是否也能用来刻画梯子的倾斜度呢?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的比、、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理解了正切的基础上,,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能够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经历类比、,能有条理地、、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理解正弦、余弦的数学定义,:体会正弦、余弦的数学意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及时检测;第四环节:归类提升;第五环节:总结延伸;第六环节:随堂小测;第一环节复习引入1、如图,Rt△ABC中,tanA=,tanB=.2、在Rt△ABC中,∠C=90°,tanA=,AC=10,求BC,、若梯子与水平面相交的锐角(倾斜角)为∠A,∠A越大,梯子越;tanA的值越大,、当Rt△ABC中的一个锐角A确定时,其它边之间的比值也确定吗?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示梯子的倾斜程度吗?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硬背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脑负担重,而不会实际运用),第4题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B1B2AC1C2如图,请思考:(1)Rt△AB1C1和Rt△AB2C2的关系是;(2);(3)如果改变B2在斜边上的位置,则;思考: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__,?设计意图:1、在相似三角形的情景中,让学生探究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可以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规律,学生能记忆得更加深刻,这比老师帮助总结,:1、正弦的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
1.1.2正弦余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