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心得和“小老师”的沟通郑亚旷总体上,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各学科均此。而在学科层面上,三维目标被细化和具体化。各种目标很多时候是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维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展示。谈课改首先了解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那么要实现这六大解放,首先必须要我们教师解放自己的思想。这里教师的身份发生了一个转变。变“教师”为“导师”。“教师”与“导师”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明白这个问题之后,看另外一个老师-----小老师。小老师虽然冠名为老师但我们必须明白:小老师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这里绝不可以把传统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变为小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小老师和学生必须融为一体,不可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现在课改出现了“形似神散”的现象。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中指导教师要设计安排小组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样为小老师的出场就奠定了基础。那么小老师何时出场,什么环节出场就成为本节课的关键。要明白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小老师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小老师的作用是对于整节课的串联,是组织学生展示,是收集课堂学生的展示成果并加以融合归纳再展示。因此教师不可以把课堂完全放任于小老师。对于课堂突发事件,亮点抓拍指导教师要提前预知,并及时进入。在此我有个人的观点想和大家分享:一是课改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六个字“高效”、“活力”、“精彩”具体表现:高效:一是课堂学习目标的完成。二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把握。三是指导教师课前设计拓展内容的延伸。活力:一是学生自主、合作积极的参与和展示。二是小主持、小老师语言魅力的表现。三是指导教师灵活、适时的穿插引导。精彩:一是励志亮剑的展示。二是小老师和指导教师及小组的完美合作和展示。三是指导老师及时的亮点穿插和课前精彩引入、课中重点难点的设计、课堂方向的把握和课后精彩的点评和总结。二是指导老师和小老师如何合作?课堂二者如何分配?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有挑战性,也确实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仍然离不开课堂这一环境、学生这一主体。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我们用小老师的目的是什么?是哗众取宠还是要改变课堂,创设课堂,活力课堂?我想应该是后者。明白这一问题后,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学生知识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和一个老师的知识能力相比到底谁的突出?大家无需谦虚,老师是首选。从上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再强调一点,指导老师是课堂的一级调控主体,这就告诉我们小老师不是代替老师讲课,而是组织课堂展示。这样课前的设计就成为一节课的关键点,小老师何时出场,如何收场,场上如何对小组展示成果的融合再展示需要在课前设计中得以体现。以语文为例:语文不论什么文体有两个重点不变:阅读和写作。在设计问题时小老师的穿插应该在组织学生阅读展示环节和写作展示环节出
修改 课改心得和小老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