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居北京日坛中学张滨滨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明代·归有光文人的书房,讲究题名,或以书房周围的山石花木为题: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是因周围多芍药花(殿春为别名),故有此名;以翠竹命名的曲园中的小竹里馆;以梅香命名的沧浪亭的闻纱香室;以梧桐命名的畅园的桐花书屋……有的书房命名,凸现着主人的人生态度,充满着哲理:苏州留园中一书房名曰汲古得绠处,典出《荀子·荣辱》中的“短绠不可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圣人之言”。意思是钻研古人学问,必须有恒心,要下苦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方能登堂入室,有如汲深井之水必须用长绳一样。留园中还有一书斋叫还我读书处,取意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叙一种归隐后的人生真趣。苏州耦园西花园书房名曰织帘老屋,“织帘”典出《南齐书·沈士传》,说沈士家贫如洗,却刻苦向学,在陋室中,一边织帘一边诵读诗书,口手不息,园主借用此典以铭其志。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杨振声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民主办学,广罗人才,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迎来青岛大学第一个黄金时代。1946年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同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辑《现代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临终,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每个伟大的作家都是以情感为火以思想为调料把自己的灵魂烹制成一道菜可能并非什么美味但自有它无可抵挡的魅惑力味型:幽香原产地:天堂外的小花园烹饪工序:,剪取一段孩子清澈的目光铺路,小心步入幽蓝鸢尾花花芯内部,汲取花蜜,误入天堂,趁机收集天使笑靥、混入花蜜中,沿途返回,笑靥已散、花蜜已尽、露珠已干食法:某个心凉如水的夜晚,真切感知时光倒流时,轻轻啜饮口感:如丝如缕、清凉明净黑塞生命匆匆消逝有如闪电,光华乍露便难觅踪影。但见天空大地常驻不变,人的容颜匆匆随时流逝。噢,斟满酒杯因何不饮,你还在等待谁人光临?《对酒行》中的六句:“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雕换,容颜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文人雅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