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谋与爱情》《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狂飚突进运动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之一,也是青年席勒创作的顶峰,同时它又是德国市民悲剧的代表作。1755年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1772年莱辛的《爱米莉亚·迦洛蒂》则是德勒的《阴谋与爱情》达到了市民悲剧前所未有的革命高度,及至1846年赫贝尔的《玛丽亚·玛格达莲娜》则意味着德国市民悲剧发展到了尾声。市民悲剧是与亚里斯多德规定的古典悲剧特点相对而言的。古典悲剧都是以王公贵族、帝王将相等所谓高贵人物为悲剧的主人公,而市民、普通老百姓只能在喜剧中充当为人们嘲笑和取乐的对象。市民悲剧则与之针锋相对,让市民阶级为悲剧主人公,以证明市民阶级也有崇高的情操和高尚的情感。可见市民悲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体现了市民阶级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的觉醒鲜明地反映了市民悲剧的反封建倾向。创作《阴谋与爱情》的80年代初,正是青年席勒反封建意识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席勒的狂飚气质表现得最鲜明的时候,因此这部剧本是席勒全部创作中反封建倾向最为突出的作品。《阴谋与爱情》的反封建性,尤其体现在它并不取材于历史,而是直接取材于席勒生活的时代,观众对此剧的现实性一目了然,而法兰西共和勒荣誉公民的称号。剧本情节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某一小公国里。宰相华尔特的儿子费迪南不顾当时的封建门第观念,爱上了提琴手密勒的女儿露易丝,并决心要和她结婚。这时,公爵出于政治目的考虑要娶一位夫人,为此他必须与他的情妇(一个叫米尔福特的英国女人)表面上分手,分手的好办法便是让她和别人形式上结婚。公爵要替她找一个假丈夫,制造一个骗局。宰相为了进一步控制公爵,巩固自己的地位,便要儿子费迪南与公爵的情妇结婚,由此引起激烈的冲突。宰相和他的秘书伍尔姆布置了一个阴谋,借口密勒对公爵不敬,逮捕了密勒夫妇,并诱使露易丝写了一封给她不认识的宫廷侍卫长卡尔普的情书,露易丝感到无法与宰相家攀亲,自己的爱情反而累及父母,感到别无选择,只能让自己落入陷阱。她答应不说出真相,于是她的父母获释。费迪南看到这封假情书后,妒火中烧,跑来责问露易丝,但露易丝无法说出实情,于是费迪南如五雷轰顶,悲痛之极,竟下毒毒死了露易丝。露易丝临死前才说出真相,这时费迪南后悔莫及,也服毒自尽。《阴谋与爱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寡廉鲜耻。公爵和宰相把婚姻看作是获得权势的工具,为此,宰相竟然用儿子的幸福去进行交换。费迪南虽出身贵族,但在剧中他的思想却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意识,他敢于蔑视封建贵族的等级偏见。露易丝具有市民阶级的人文主义乌托邦理想,表示要“摆脱一切可恨的外壳,让人成为人”,对封建等级“外壳”极其痛恨。第二幕第二场描写公爵(不出场的人物,如同《日出》中的金八一样,但却是幕后操纵者)派出差官给情妇送去一盒首饰,作为给她的结婚贺礼,米尔福特问公爵花了多少代价。侍从回答,公爵把7千名士兵卖给英国政府,让他们当炮灰,参加美洲的殖民战争,然后用这笔收入为她从意大利购得这份珠宝。侍从悲哀地说,他的儿子便是这7千名士兵中的一个。由于这一场戏的揭露过于尖锐,所以每当上演时,总要被官方删去。剧本的悲剧结局是对封建贵族的专横暴虐的强烈控诉。剧本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恩格斯称它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德勒的这个剧本有超
二、 《阴谋与爱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