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剖析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伊始,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优势对传统金融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冲击,迫使其进行深入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对高校相关金融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尽管金融专业已经是各高校比较成熟专业,但教学内容尚未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一成不变,这势必会阻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因此,如何将“互联网+”概念融入金融专业教学中,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阐述金融理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重中之重。 1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金融专业课程教材仍以传统金融工具为主,介绍其概念、性质与基本特征,这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创新金融工具差距甚远。互联网金融创新出余额宝、P2P借贷、众筹等新型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在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性质与服务特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互联网金融产品普惠性与小微化是以银行、保险与证券为典型代表传统金融所不能具备。这种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严重脱节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效果。 、书本教学为主,尽管教学工具从黑板转向了多媒体,但教学过程仍是教师主导“填鸭式教学”,既不形象生动,也不具体实用,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感受到这些基础理论给实际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受限,学生多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无法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实际应用更无从谈起。 、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程度交叉,各授课教师之间如果没有经过互相研讨确定不同授课重点话,很有可能同样知识内容在不同课程上被不断重复,最终使学生思路混乱,难成体系,弱化了金融专业学生学习。 ,而目前多数金融教师本身却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无法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当前,高校教师年轻化趋势使得很多年轻教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站上讲台,没有在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行业从事过实务操作,因此,实践经验相当匮乏,而且,由于繁重教学与科研压力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使其也没有动力进行实践岗位再培训。而如果直接招聘金融从业人员话,又缺乏相应理论基础,这些现实情况都是造成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重要原因。 2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传统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未来就业空间。因此,教学内容调整刻不容缓。在实践中,不需要一味地照搬国外原版教材,而是应该注重与国内实践结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从内容入手,多角度引入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金融实践更好衔接。要彻底地将互联网金融新知识、新理论融入到当前教学内容之中,直至将金融理论与实践与互联网金融有机整合,从而实现金融教学内容整体变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金融人才。 ――合理运用金融APP “填鸭式”与“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必须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兴趣,使其从“被动接受”
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