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本硕衔接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拓展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G2014A015。收稿日期:2015-04-31 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且普遍同时存在于同一所高校。如何协调三者之间关系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培养制度上可分为两种:分段式培养与贯通式培养。[1]经过多年实践,分段式教育中,“整齐划一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与系统专门知识学习及掌握有很强连续性要求基础学科”[2]。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在基础学科与学术型专业逐渐边缘化背景下,本、硕、博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培养基础学科与战略领域卓越人才可能途径,也是一种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手段。从内涵上看,本、硕、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学生直接进入博士生阶段培养方式,连贯性与统筹性是本、硕、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质,即通盘考虑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与科研,制订统一、连贯培养方案。[3]本、硕、博衔接作为一条卓越人才培养路径而提出,其基本前提是卓越人才或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对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相互融通与统一建构。作为与分段式并行一种培养模式,应采取哪些措施对贯通式博士生进行培养(从目标定位、教学方式、就业等方面)从而体现自身特色,是一个值得深思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教学这一维度出发,学术性教学概念提出或许能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提供一个思路。一、学术性教学含义从语法学角度看,“学术性教学”句子结构形式暗含着“教学是以一种什么样方式进行”;从字面意义上看,“学术性教学”意味着“教学是以学术性形式与方式进行”或“教学具有学术性”。而此种方式形成有赖于科研与教学融合。作为一种现象,科教融合自古有之。从作为一种常态[4]到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科教融合已成为一种经典大学理念,并在当代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期待一个经典法则。有学者曾撰文指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反映。”[5]从内容上看,科教融合理论强调大学是一个剖析场所,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科研本身是一个效率很高与非常有力教学形式[6]287,甚至“发现本身是教学最高形式”[7]。学生参与科研或剖析也是一种形式教学[8],因为学生科研活动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与开发剖析智能方法,如此讲会极大地丰富他们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9]二是教学本身充满剖析性与学术性,博耶(ErnestBoyer)提出“教学学术”概念便是对此最好诠释。有学者指出,大学教学活动本质也是一种学术,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则是大学重要学术创新活动。[10]概括地说,科教融合所表达是:科研即是一种形式教学,教学也是一种形式科研。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了一种关于“教学”与“科研”含义新说法,即教学可以被称为“学术性教学”,科研可以被称为“教学性科研”。与以传授确定知识为目教学模式相区别,科教融合背景下大学教学以“研究性”为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因而具有明显学术性特征,它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层面变革。例如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单向授受教学模式不同,学术性教学“所采用方式通常是对话与交流,通过主体间性思维方式把握与理解对方,生成理论化知识体系、个性化经验性知识与默会行动模式”[11]。对此有学者认为,所谓学术性教学,是指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学术问题,以讨论、辩论、对话方法,启迪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学。[12]博耶认为,研究者不可能单独从事学术活动,这不仅需要与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对话交流,也需要在教室里与未来学者进行交流。也就是说,大学需要通过教学传播学术,以便学术薪火代代相传。这种教学实质就是学术性教学。[13]在学术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方式、学生学方式及学习状态与效果等构成了这一过程中心议题。二、学术性教学作为本-硕-博衔接教学论依据(一)本-硕-博衔接中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教学应以学术为纽带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首先需回答问题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最后学生学习达成一个什么样状态?而一个理想教学状态便是对这三者“怎样更好”美好期待。在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以科研为基础学位,突出是博士学位,成为学生崇高造诣”[6]278。因此,在博士生教育中,一般都以科研作为培养过程核心与基点,以学术为主要目标。作为一种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本、硕、博衔接在人才培养学术性上更为明显,这种特色在与分段式教育区别中表现出来。第一,在本、硕、博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硕士、博士已被看做成一个整体。因此,从本科一开始,它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学术型人才培养上。虽然,在分段式博士生
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