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利与弊.doc浅析学分制的利与弊摘要学分制的利与弊一直是近儿年社会热讨的话题。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学分制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有力保障。但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略的聲端。拟将从学分制的定义、优势、弊端以及对现实的意义方面来分析学分制,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体会把握学分制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关键词:学分制利与弊现实意义引言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与挑战。学分制便是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这一中心内容的一项重大的改革。国外高校,尤其是西方国家高校在学分制上起步早,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学分制体系。而我国除一些重点高校在学分制方面起步较早外,很多高校还正在进行学分制改革,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国内外高校学分制的模式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一、学分制简介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牛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R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乂称学分累计制。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否辅修专业,辅修什么专业,选择什么选修课程,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述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学分制也有一个最低学分的制度,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一种以毕业最低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学校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毕业的最低总学分,而学生则按照学校的要求来修好自己的学分,同时,除了学校的破性要求以外,学校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者说自己比较适合的一些课程,同样,现在部分学校还有自主选择老师的权利,这也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来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老师。当然,大学学分制一般存在一个必要的修业年限,这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完自己的学分,因此,我们也把一般的大学学分制称为
学分制的利与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