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环教学法模式建构
:按“自学——精讲—-练习”模式实施的教学法,,文中从三环教学法的模式操作、主体性渐变、特征分析、教学案例等几个层面,对数学三环教学法形态、结构、特征和操作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与论述。
:数学;三环教学法
一、三环教学法概要
三环教学法最初是由原黑龙江省五常师范学校已故赵德良老师在1983年提出来的,当时仅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所获初步成果曾在1984年东北三省中师教研会大会做过介绍。现经过多年在数学学科的实践及对其理论的探索,对原三环教学法进行了发展与理论创新,确定了三环教学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理论支撑点——主体性教学。
“自学--精讲——练习"是数学三环教学法(以下仍简称为三环教学法)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三个环节又对应三个心理层次:感知、理解和掌握。
主体性教学理论是三环教学法设计和执行的依据,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分别是主体性教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二、三环教学法的模式操作
(一)三环教学法的模式操作
第一环:自学(约15分钟)。
自学,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达到感知层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新问题,达到感知的心理层次,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
第二环——精讲(约15分钟)。
精讲,就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智力参与,使学生达到理解层次。教师以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有系统、有条理、有层次的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学中发现的学生疑点问题进行精要的讲解,精讲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教师精讲要起到正误、释疑、排难、补充、扩展、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等问题上能达到理解的心理层次.
第三环-—练习(约15分钟)。
练习,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达到掌握层次。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即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把理论化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能力,使学生对新知达到掌握的心理层次.
(二)三环教学法应用中的主体性渐变
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主导性越强往往就势必越压制、削弱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会减低教师的主导性,二者相互制约,,三环教学法的长期应用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反变"过程。
三、三环教学法的特征分析
三环教学法以科学的主体性教学观为指导,继承传统的合理做法,吸取多种新教学法之所长。其中主体性教学理论是数学三环教学法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三环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是主体性教学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两主”(主导、主体)作用,协调一致
三环教学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致力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关系。在教与学的时间安排上,变以往的“教为主、学为辅”为“学为主、教为辅”。
(二)“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结构关系合理化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传统公式是“教师—教材-学生”,三环教学法的公式则是“学生—教材—教师”。传统公式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即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讲
数学三环教学法模式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