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中奇物物联卡
刚卯是汉代流行的佩饰之一,多为高约寸许的长方柱体,中心贯孔。刚卯又名“双印”,实为成对佩挂之物,其分别称为刚卯、严卯,系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刚卯、严卯是汉代用以驱除疫鬼的祥瑞佩玉,和司南、翁仲并称为“辟邪三宝”。刚卯除玉制的外,还有其它质料的,如象牙、犀角、铜、桃木等。
据汉书·王莽传晋灼注,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新莽、后汉制一寸约为23毫米。有关玉刚卯的尺寸,有多个说法,且全部有实物为证,现在以小型者较多见。据报道,1972年8月安徽亳县城南郊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两件,阳白玉质,晶莹透亮,呈长方形四面体,中间有穿孔,高为 毫米。考古发掘所见,仅以此出土者为标准器。亳县东汉墓出土的玉刚卯铭文:“正月刚卯即央,灵殳shū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dán,莫我敢当。”刚卯制作,能够推测玉工于正月卯日当日在事先准备好的玉石上刻划,颇有“急就”之意。字画草率而生动有致。所谓“灵殳四方”,即此殳书有神灵之威力,能够加诸四面八方。同时出土的严卯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笔者所见汉代玉刚卯一件见图,高22毫米,底部长12毫米,宽8毫米。其整体线条简练、流畅、粗犷,有“汉八刀”的神韵。中心穿孔属于经典的“蜂腰孔”,采取两面对钻的方法打孔。孔壁可见旋纹,打孔因为小小的错位造成的“平台”隐约可见。这些工艺留痕,说明当初的加工工艺较为原始。其四面有刻辞,每面两行4字,共32字,和亳县东汉墓出土玉刚卯文字雷同。字体为“殳书”,在说文序里被列为秦书八体之一,介于篆隶之间。殳书关键用在兵器铭文上,多有减笔、省笔。文字的意思是乞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其笔道直硬,是用利器单刀直刻,笔画细直,转折成方,形成一个比较方整的书体。
此件玉刚卯沁色丰富而自然,暗红色土沁、雾状水沁、丝状鲜红色铁沁错杂斑斓,局部有轻微钙化现象,表明此玉曾经历地下物质的长久侵蚀。沁色是判定玉器的主要内容,人工做沁的沁色往往浮于表面,色彩有一定规律性,和自然原因形成的大不相同。其未受沁部分呈白色,温润而泽,表面有带玻璃光的包浆。
汉代刚卯巫术色彩浓厚,汉人佩之用于祛除疫鬼,但其渊源,今人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刚卯是由良渚琮型管发展而来,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刚卯的造型为外方内圆的长方柱体,和小型玉琮相同;刚卯用于辟邪护身的功效,也同于玉琮。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有数件标明为“玉刚卯”的玉器,每件中间全部有一个对向钻孔,这是供佩带时穿绳用的。6件玉器可分为3对,其中一对长11毫米,宽毫米,高15毫米,孔径毫米,另外两正确大小和此略同。器形和汉代刚卯相同,但素面无文字。据发掘资料,这些“玉刚卯”全部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1枚置于死者头部下方,5枚置躯体左侧。能够推测,刚卯作为主要陪葬物,很可能是曾侯乙生前佩带的玉器。其作用便是充当护身符。这些方柱体玉器是“琮型管”和“刚卯”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湖北省博物馆称之为“刚卯”,是以后世的名称冠于古器之上,因为其上并不含有“刚卯”的文字。笔者认为称之为“琮型管”似更适当。
刻有文字的“刚卯”应该在西汉后期出现。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金刀之制,皆不得行。”这是最早有关刚卯的记
2021年玉中奇物物联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