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地王”批判地王
借助危机背景,在不对称的资源、政策推进F和在非完全市场竞争下形成的“国进民退”,扭曲T市场资源配置,打压了市场活力和效率。 中国房地产业很多怪现象让人迷思。比如不论怎么调控,房价就是停不下上涨的脚步,比如开发商高价圈地和巨量闲置用地并存。而近期引发业界热烈讨论的是:国企加速扩张、疯狂抢地的现象。
国企地王频现
10月20日,保利在土地市场上成为焦点。在以总代价亿接下广州项目后,保利又以亿的总价成功竞得佛山地块。而在同一天,保利以拍卖会最高出价亿元,将南京地块收入囊中。一日之内,保利在广州、佛山、南京三个城市耗资了近百亿扩张土地贮备。
地产商之间圈地大战,从性质上看,和国家间的军备竞赛并无本质区分。
今年各地爆出的“地王”得主名单中,中海、保利、金地等是常客,行业龙头万科自2021年底就明确表态不妥地王,但今年5月以来也没少拿地。至于部分背靠央企“大树”,频频搅局的非著名房企,也着实引发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国企在政治及本身利益的驱动下,作为救市敢死队带头入市拿地,成功改变了大家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却量价齐升,销量及涨幅甚至超出2021年的历史纪录。
面对逐步显现土地域域垄断,有教授表示,垄断资源的最大表现就是开发商直接控制订价权,设置高竞买门槛拦住中小开发商,相当于取消了公平竞争。由少数大型开发商进行区域垄断,存在一定风险,受到开发商资金链和开发进度的制约。
有开发商解释,大型房企拿地通常会考虑规模效应,在某个区域集中拿地,有利于集中开发和销售,连续开发形成大型小区,也有利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万科、中海、保利、富力等30余家大型房企在二线城市新增土地贮备的建筑面积约为980万平方米,占总新增土地贮备建筑面积的49%。
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土地贮备前十名的房企,其土地贮备之和已达亿平方米。按现在的销售速度,部分房企土地贮备量够其销售10多年。
国企缘何如此血脉赍张?
追根溯源,连续“地热”的背后定有强大力量支持。
她们抓住目前国家救市的有利时机,充足利用本身资金及垄断资源的独特优势,大肆圈地圈钱,以实现其政策变现、低价融资、追逐暴利、抵抗通胀、保值增值、树立品牌、国庆献礼、做大以抢占央企重组有利形势等各自目标,在全球经济危机,政府救市中上演了中国所独有的“国进民退,追涨地王”的大戏。
SOHO中国董
2021年国企“地王”批判地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