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强制性条文汇编全
强制性条文汇编
目 录
第一篇 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经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或重要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建设单位收到工程竣工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监理、施工、设计、勘察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单位工程验收。
1 地基基础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并应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对地基础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1 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
2 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3 湿陷系数、自重湿陷洗漱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
4 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
5 变性参数和承载力;
6 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
7 其他工程地质条件。
采取不扰动土样,必须保持其天然湿度、密度和结构,并应符合Ⅰ级土样质量的要求。
在探井中取样,竖向间距宜为1m,土样直径不宜小于120mm;在钻孔中取样,应严格按本规范附录D的要求执行。
取土勘探点中,应有足够数量的探井,其数量应为取土勘探点总数的1/3~1/2,并不宜少于3个。探井的深度宜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桩基础,桩端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中;
2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可靠的岩(或土)层中。
当地基的湿陷变形、压缩变形或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针对不同土质条件和建筑物的类别,在地基压缩层内或湿陷性黄土层内采取处理措施,各类建筑的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上;
2 乙、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对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进行施工,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建筑物地基(或基坑内)引起湿陷。
在建筑物临近修建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有建筑物和管道系统的安全使用。并应保持场地排水畅通。
建筑场地的防洪工程应提前施工,并应在汛期前完成。
浅基坑或基槽的开挖与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基坑或基槽挖至设计深度或标高时,应进行验槽;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必须进行勘查与设计;
当发现地基浸水湿陷和建筑物产生裂缝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切断有关水源,查明浸水的原因和范围,对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加强观测,并绘图记录,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管道和水池等施工完毕,必须进行水压试验。不合格的应返修或加固,重做试验,直至合格为止。
清洗管道用水、水池用水和试验用水,应将其引至排水系统,不得任意排放。
在使用期间,对建筑物和管道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并应确保所有防水措施发挥有效作用,防止建筑物和管道的地基浸水湿陷。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锚喷支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做好工程的地质勘查工作,因地制宜,正确有效的加固围岩,合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表 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毛洞稳定情况
岩体结构
构造影响程度,结构面发育情况和组合状态
岩体强度指标
岩体声波指标
岩体强度应力比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
点荷载强度(MPa)
岩体纵波速度(km/s)
岩体完整性指标
Ⅰ
整体状及层间结合良好的厚层状结构
构造影响轻微,偶有小断层。结构面不发育,仅有2~3组,平均间距大于,以原生和构造节理为主,多数闭合,无泥质充填,不贯通。层间结合良好,一般不出现不稳定块体
>60
>
>5
>
——
毛洞跨度5~10m时,长期稳定,无碎块掉落
Ⅱ
同Ⅰ级围岩结构
同一级围岩特征
30~60
~
~
>
强制性条文汇编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