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化的古诗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来源: 一、吟诵品读法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一般都会注意抓住诗词便于诵读的特点, 借助于外在的声音或动作行为增强内在记忆的质量。但如果仅有单一的声音上的记忆而没有意义上的建构, 显然缺乏深度, 不符合阅读信息解读的基本要求。吟诵品读法结合了吟诵和品读两种形式, 强调两种阅读行为的有机参与,并侧重品读的过程,即是强调对阅读材料的内在信息的获取。 1. 示范吟诵品读。唐孔颖达《毛诗序》说:“动声日吟, 长言日咏, 作诗必歌, 故言吟咏性情。”说明诗歌透过自然的声调或是结合音乐产生抒发情感、陶养性灵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吟诵教学。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 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教师可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示范吟读, 或按音节划分节奏, 或按语意划分节奏, 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2 .自我吟诵品读。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读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师在示范吟诵的基础上, 可以引导学生伴随乐曲在自我吟诵品读中体验情感, 语意表达加上旋律伴奏, 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 学生沉醉于这样的情感世界, 更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 3. 集体吟诵品读。即是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多次地反复地读, 而且是多人多式样地读。通过不同的读法, 品味和感悟出诗中蕴涵的不同情感: 诸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些诗作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情感与诗人对接。二、感知积累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心理过程是借助多次反复, 对文本内容不断强化记忆, 使个体知识与文本语言在反复多次的接触、沟通中, 逐步形成学生个人的独特“领悟”。“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经典文本的感知积累。 1. 在诵读训练中感知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表明了诵读之于积累的重要性。新版语文教材大大充实了古诗词的背诵篇幅,高考命题明确要考古代诗词名句, 就连中央电视台举办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也屡屡出现古代诗词填空题。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背诵掌握古代经典诗词。 2 .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积累。语文教学还要重视教学中的积累,如学习《雨中登泰山》, 吟诵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劝学》,体味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学习《( 指南录> 后序》, 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写《春蚕赋》, 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 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 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 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三、引用化用法此法是指导学生在书面或口头语言中, 引用或者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 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
建立多元化的古诗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