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论文
一、专业发展背景
中高职顺利衔接是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的基础,而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确保职业教育"立交桥"顺利通畅的关键。我院"3+2"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的合作中专是江门幼儿师范学校和湛江幼儿师范学校,在研究了两所中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我院三年制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尝试构建内容紧凑、逻辑清晰、层次递进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
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由于三二分段涉及两所中职学校,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就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可能仅为升入高职的部分学生服务,加上两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要求其全部修订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保留了两所中职学校的特色,在确保基本素质及专业能力课程有足够的课时量的前提下避免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做大的改变。此外,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高职院校把部分课程下放到中专阶段学习,充分利用中专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衔接的重点是放在中职的第六学期,两所中专除了要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还应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补齐缺失的课程。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强调在中专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课程设置上的对接——————由"基础课"到"拓展课"
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包括两大模块: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分为基础课、选修课、拓展课三个系列。由下图可见,无论是综合素质教育模块还是专业能力教育模块,每门中职必修课都有其对应的高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一对接为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供了路径。
(二)课程层次上的递进——————由"打基础"到"可持续发展"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由中职学校开设,以基础文化课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重在"打基础"。比较符合中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反思能力要求不高,着重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拓展课由高职学校开设,以专业理论课和策略化技能为主,重在"可持续发展"。拓展课是在中职教育内容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养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加强。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能力、帮助其拓展视野,增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教育理念,积淀教育智慧,最终形成高技术性、创造性的教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上的过渡——————由"重技能"到"重能力"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个人近乎自动化的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
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