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第1页,此课件共34页哦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2页,此课件共34页哦
:次之(30%)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体温的生理波动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
一般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1~6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长期夜间工作的人,上述周期性变化可以发生颠倒。
第14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⑴℃。
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
第15页,此课件共34页哦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调节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第16页,此课件共34页哦
●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防止其哭闹。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
●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第17页,此课件共34页哦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一)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和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第18页,此课件共34页哦
第19页,此课件共34页哦
(二)散热
散热部位:
主:皮肤
面积大
与外界接触
血流丰富
有汗腺
次:肺、尿、粪
: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
机体散热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20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⑴辐射散热:
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
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仅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故易发生中暑。
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
第21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⑵传导散热: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量取决于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易出汗。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温差
与皮肤接触面积的大小
与皮肤接触物体的导热性
第22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流散热量主要取决于
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御寒。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
气温
风速
第23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⑷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
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第24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①不感蒸发:
又称不显汗。指体液的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明显水滴前蒸发掉的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持续进行的。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
所以,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的体液量。
第25页,此课件共34页哦
②发汗:又称可感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到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如果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由于产热量↑,虽然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
发汗
人体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