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挑战与监管建议
作者:
摘 要:金融科技颠覆了传统金融业的理念、营销和服务模式,也带来了一定风险,对金融监管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建议确立全新的监管理也无力应对信息被窃取、篡改等风险事件。
二、我国金融科技带来的业务挑战
(一)我国金融科技的业务模式
当前,不同类型的传统金融业务与不同新兴技术相联姻,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在我国,以下业务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一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其中,独立运营模式以单独自建平台为基础,提供除担保功能外的支付功能。依附于平台运营模式,则依靠电子商务平台,1提供支付结算与信用中介功能。在此基础上还演化出余额宝、聚合支付等创新业务。二是智能理财。主要包括智能投顾和智能投资组合等业务。市场主体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结合投资者个性,基于先进的算法,对大量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模拟人类判断,做出投资和资产交易咨询和建议。三是互联网融资。在融资领域,借款人在网络平台及移动客户端上直接与资金贷出方匹配,开展借贷或众筹活动。平台即可提供借贷或资金需求信息,保管交易担保金,也可直接发放担保和无担保贷款、非贷款债务融资、筹集资金。相对于传统银行而言,互联网融资平台使融资流程数字化、信息化,可为“无银行消费”人群或组织提供更多信贷和投资机会,提高了融资服务的包容性与可获得性。四是互联网征信。由独立的第三方收集整理消费者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中的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用评价模型对征信主体信用评分,并利用信息技术持续跟踪更新征信主体数据和信息,使得互联网征信与消费信贷、信用住等业务相关联。 (二)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一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金融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可以将传统业务移植到互联网,不仅存取款、贷款、转账汇款等基本业务不用去物理网点办理,基金销售、代销保险、业务咨询等业务也可在银行网站或APP上办理。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于互联网,不仅破除了时间和物理空间的限制,也节省了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和客户搜寻服务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具体表现为网上银行、网络支付等业务。
二是金融支持的互联网化。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互联网平台营销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类似。此外,其他企业通过“搜索+比价”的方式,将线下金融中介服务功能转移到自身网络平台或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产品和业务咨询、搜索、理财教育、保险与信贷等服务。这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用户对金融产品和业务的认知度,促进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融合效率的提高。金融支持的互联网化发展速度快、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服务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是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当金融科技发展处于较高阶段时,大数据技术拓展了市场主体数据挖掘的范围,增强了其数据分析能力,以便为市场主体提供适当的金融服务。人工智能甚至能对消费者的财务状况等进行精准分析。分布式记账、加密技术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安全性和保密性。这些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取代了部分物理钱包,实现了无现金支付;数字货币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可以代替现钞和硬币。人工智能甚至还会和自动化技术联姻,出现类人型理财顾问或柜员,极大地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我国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监管挑战
(一)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
对于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可从微观和宏观两层面作分析。微观方面的风险主要基于金融科技业务本身所产生的,而宏观方面的风险则基于行业、政策、制度等因素产生。
一方面,微观层面的风险。金融科技运用了新兴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金融业务的固有风险。一是杠杆率升高的风险。市场主体一般面临着资本充足率约束,但经营金融科技使其杠杆率升高。二是违约风险。一些市场主体的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导致违约事件发生。三是信用风险。金融科技实质上是资金时间价值的变现,其交易核心在于信息配置与信用风险,存在信息不对称,易引发信用风险。四是信息泄露风险。部分金融科技业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了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生活信息,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同时,消费者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其部分生活信息被网络平台或移动设备存储、转移、加工,增加了敏感性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五是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主体运用新兴科技,常常在不断地试错,产品和服务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不符合业务规范,也很容易产生操作错误。
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风险。一是法律风险。金融科技部分产品创新程度较高,容易触碰现有监管规定。由于我国相关监管制度并不完善,还在探索行业监管手段,也会给
金融科技的挑战与监管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