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原冶金工业部主编,具体由
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冶金工
业部勘察研究总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过滤器gravel—packedscreen
过滤管外周围充填某种规格滤料的过滤器。
,20缠丝过滤器wire—woundscreen
缠绕某种规格线材,具有一定孔隙率的过滤器。
过滤管安装在开采井段实际能够达到的孔隙率。
井深实际轴线偏离垂直线的水平位移。
,23封闭seals
在井管外围用不同材料阻止水体渗入的工艺。
—velocitythroughwell-wall地下水从含水层进入井内的最大允许进水速度。
—velocitythroughwell
screens
地下水进入过滤管的最大允许进水速度。
.2符号
Dg——过滤管外径
Dk开米段井径
K——含水层渗透系数
L——过滤器长度或填砾量韦^'?BR>N——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率
Q——设计出水量
Qg——过滤管的进水能力
V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
V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
设计要求
.1一般规定
.,应明确下列主要内容:
1水的用途、需水量(或井数)及水质要求;
2拟建井区的范围;
3给水设计意图和建设进度;
4用户的其他要求等。
,应搜集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并应进行现场踏勘。
、水质要求和建井地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并宜
符合下列要求:
1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2井群布置合理,平均井间干扰系数宜为25%〜30%;
3井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应留有备用管井。备用管井的数量宜按设计水量的10%〜20%设置,
并不得少于一口。
,应根据建井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需水量、水质要求,布置长期观
测网,对地下水开采动态进行监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的布置和长期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的规定。
,宜包括下列内容:
井身结构;
2井管配置及管材的选用;
3填砾位置及滤料规格;
4封闭位置及材料;
5井的附属设施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口井径;
2井段数量及变径;
3安泵段井径;
4开采段井径;
5终止井径。
,应提出回填或处理方案。
、洪积平原地区,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等距离或梅花状布置,当有古河床
时,宜沿古河床布置。
、洪积扇地区,当地下水开采量接近天然补给量时,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呈横排或扇形布置;当地下水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时,井群宜呈圆弧形布置;当开采
储存量用作调节时,井群宜近似方格网布置。
,井群宜平行河流单排或双排布置。
,且地下水补给充足地区,可分段或分层布置取水井组
,井群宜在含水层厚度较大的地段布置。
,井群应根据蓄水构造及地貌条件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侵入体接触带富水段,可沿此带附近布置;
2断裂破碎带或背斜轴部富水段,可按线状布置;
3均质含水层,可按方格网、梅花状或圆弧形布置。
,井群应根据蓄水构造及地貌条件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向斜构造盆地富水段,宜沿向斜轴布置;
2倾伏背斜轴部富水段,宜沿背斜轴布置;
3单斜构造深部富水段,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在径流或排泄区布置;
4断裂破碎带富水段,宜沿带布置;
5当岩溶河谷是岩溶含水层的排泄基准面时,宜在岸边布置;
6碳酸盐岩类与非碳酸盐岩类接触富水时,宜在碳酸盐岩一侧布置。
,井群应根据其分布与裂隙发育程度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风化裂隙,宜按地形在富水地段布置;
2构造裂隙,宜按构造部位在富水地段布置。
、地下水埋深及钻进工艺设计,并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成井要求确定开采段和安泵段井径;
2按地层、钻进方法确定井段的变径和相应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