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漕运文化
2009-12-27 06:46:551分类:饮食文化I字号订阅 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
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天津漕运文化
2009-12-27 06:46:551分类:饮食文化I字号订阅 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
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都带“水”偏旁。
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 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 渔阳郡。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明永 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接着设天津左 卫、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清顺雍正年间改天 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 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 1779年。在漫长 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 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 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 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 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
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 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 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 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 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 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
二、从地名看天津的源起
天津聚落是伴随着漕运而逐渐形成的,明显呈现带状分布特征。海河与运河沿岸附近的 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如南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等,都是明代 漕运的码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北运河沿岸聚落的漕运文化特征更突出,如“老米店” 为元代漕运屯米处;“祟粮务”是糟粮交易场;“木厂”是漕运存放木材的地方;“南口哨” 是保护漕运的哨所;“大三里浅”则形象地说明北运河淤塞严重,水浅处长达三里……。海 河是元代海漕通道,“军粮城”是重要的漕粮囤积处和转运站。城内的仓门口、仓嗷街等也 是漕运留下的文化遗址。
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廉
天津漕运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